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记叙文技法精讲之以小见大式

录入者:cgy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0日

记叙文技法精讲之以小见大式

有一部电影叫《刮痧》。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 一家中国人。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刮,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细心观察生活的微小,往往能悟出大道理。

这里的“小”指文章的选材,要小角度,要细微。这里的“大”,指文章的主题的深刻。

初高中基本篇目有很多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背影》、《最后一课》等等,可见,许多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

“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

方法:1、★借事寓理,例如:《钓鱼》《为母亲打开心窗》

2托物言志,例如:《白杨礼赞》《爱莲说》;

3以物喻人,例如:《荔枝蜜》《海燕》;

范式:小处着墨——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但同时要注意,选择事例的角度要准,文尾议论抒情揭示主题时,不可刻意拔高,以致材料与主题脱节。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贾平凹《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

同样话题,另一个学生写《洗碗》:“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深入开掘,却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如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由此感悟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吗?”。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出的道理就越深。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的范例。如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形象。

再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另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肯死去的描写。

 

【例文】

  先前激动的心情渐渐被失望和烦躁所代替。

  我无精打采地抛下第八杆,等来的还是被鱼儿吃掉诱饵的空钩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嘲笑我的无知和无能。

  而就在此时,在不远处垂钓的老人又有了收获。

  我决定窥探老人钓鱼的诀窍。

  老人把竿倚在左肩上,用指尖从面粉团上拈下一小团穿在鱼钩上,再用指头将面团捏扁,裹藏住鱼钩。然后,他站直身子,左手斜举着鱼竿,右手拖着鱼线末端,绷紧,一弹,鱼钩带着鱼饵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远远地落在水中。浮漂静静地躺着,聚集了老人的目光。

  忽然,鱼线似乎抖动了两下,老人迅速挥起鱼竿——空钩,弯弯的,像挂着讥笑的嘴。

  哎!我的失望填满了眼前的湖水。而老人却不动声色,又一丝不苟地装上诱饵,抛出鱼钩。等待——目光聚集,两道敏锐的射线锁定了浮漂;等待——纹丝不动,静立如罗丹创作的一尊塑像……

  然而,幸运似乎不愿再光临他的鱼钩,空钩再度令我失望不已。

  而老人仍是不动声色,一如既往的抛下第三竿。

  仍是空钩。

  第四竿——空钩。

  期望的绿草在失望的沙漠中枯萎,我已失去信心。老人却仍旧淡泊、宁静,如眼前碧绿的湖水。

  无奈和失望让我心神不定。就在我东张西望时,老人双手一扬,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便出现在眼前,我禁不住欢呼起来,那老人仍旧不露声色,又抛下了第六竿。

  我赞叹,那一次又一次抛竿的耐心和意志。

  我欣赏,不论成功、失败都保持淡泊和宁静。

  我才明白,并非每一次抛竿都会打开幸运之门,只有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抛好每一竿,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幸运。

我重新拿起自己的鱼竿。

【点评】

  钓鱼是件平凡细小的事,却体现了关于“收获”的大道理,让我们明白收获背后必有艰辛的付出以及对待一次次失败所应有的态度。细读题目“收获”,这是一个比较宽大的话题。但小作者以微小的事件为材料,准确体现了主题。“以小见大”之法,真是妙不可言。

  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得体运用,老人动作与神态的细节描写,处处精妙的比喻,都让文章增色生辉,令我们拍手称赞。

 

【例文】

为母亲打开心窗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物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用于掌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纽扣就掉了。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很高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骄傲的时候就想。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噼噼啪啪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意飞扬,如醉如痴。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中看出,他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她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吁了一口气。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自己写作,不过,她很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这时连针也穿不上了。一年前她还能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她不相信自己的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线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次……还是失败。

再试……连续不断……

儿子在不经意间侧脸看见专心致志给针穿线的母亲,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经找不到进出的“孔”,可母亲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到自己在母亲心中的形象模糊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思想,更不用说照料她的衣食起居。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一瞬间,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有时,母亲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使她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因为我们这些子女的粗心大意。

 

【点评】《为母亲打开心窗》通过记叙母亲穿针这件“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                               “大”的主题——母爱。

 

【延伸阅读1

幸福的颜色

①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好看吗?”母亲问。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④“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⑤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延伸阅读2

生命的日历

浙江一考生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200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03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004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2005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2005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2006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点评] 本文以较强的笔墨张力和感染力,构思生动不俗。作者以“日历”作为写作的重心和情感的载体,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表现出了真挚和浓郁的情感,而良好的写作功底又使得这种情感的抒发既饱满充实又酣畅淋漓。

 

【延伸阅读3

这期的《读书》到了,封面上有一幅画,题为“微笑的花”,还附有一首胡适的小诗《一笑》。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只觉得她笑得很好……”

寥寥数语,却使我觉得自己的某个部位被触动了一下,那,是我与微笑的一段缘。

初三毕业前,我曾与几位同学去一所师范专科学校面试。朗诵和唱歌都顺利过关后,我来到一间很大的练功房外,准备进行最后一项测试——舞蹈。

我趴在窗台上,打量着这间练功房,它很宽敞,地板用蜡打得光亮。可是这宽敞让我觉得压抑,孤独;这光亮使我紧张,局促,手心渐渐渗出了汗,在油漆的窗台上,留下了两块湿漉漉的印迹。

 我不敢去注视前排的考官,他们的眼镜所反射出的光晕严厉而让人怯于正视,于是我注意到了那个正站在地板中央翩翩起舞的考生,她舞步轻盈,动作优雅——哦!她摔倒了!在跳到高潮时摔倒了,多么可惜!她脸红了,然后站起来向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下一个是我,而她的失败,令本已紧张异常的我更加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起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这笑是如此纯美,使得我无法立刻去体味去诠释,而我站在那宽敞的练功房里,那光亮的地板的正中央时,我已不再紧张压抑,却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我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如此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几天后,我以很高的分数,接到了这所学校的面试合格证,我笑了,为那个微笑而笑了。虽然最终没有去那所学校,但那个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把你的灿烂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一份鼓励;我只想在你的生活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至真、至善、至美是微笑。

“……其实只是那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她,但我感谢她笑得真好!

 

 【延伸阅读4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延伸阅读6

作文《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以此写父母之爱。

作文《纸飞机》: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作文《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作文《默然的片刻》:“咣”的一声,电梯又关上了它沉重的大门。在电梯间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我和我的邻居们彼此默立,眼神淡然。等到目的地,各奔东西,就仿佛连邻居的关系也不是了。刚搬来的那会儿,我试图对每个人微笑,可每当我跟别人的眼神相撞,嘴角还没有来得及扬起,对方早已掉转了脑袋。搬进这幢楼近一年,除了一楼看守的大爷,我谁都不认识。

作文《让的技巧》: 作者写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船夫轻松自在地把长长的篙左点一下,右点一下,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般平稳。于是他问:“大伯,您真有本事,您一定对这里的每一个危险都了如指掌吧!要不您怎么这么灵巧地避让呢?”船夫说:“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 我却愣住了,我们都错了,我们都想着如何去让开危险,却没想到如何去寻找安全。或许,如果船夫只顾着让开岩石和漩涡,那么许许多多的危险又如何避开?倒不如找一条没有危险的路,平平稳稳地走过去。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与其整天想着避开他们,还不如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
作文《温暖》:写在一个露寒风冷的深秋,一个30来岁的女乞丐怀搂着一个用被子裹了两层的婴孩。当她打了个寒颤,便想到孩子是不是够温暖,她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她的身子抖得厉害,但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 

作文《雨中》:同学 ××家庭贫穷,家中有瘫痪的母亲和三十多岁尚未成家的哥哥,父亲为使他不走哥哥的老路,在他刚满16岁时,为他包办定了亲,并逼他辍学到外地去打工,好为他自己挣得以后结婚所需的彩礼。此时的我和我的同学在雨中含泪告别。最后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本质:造成失学的缘故不仅仅是因为贫穷,更主要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多种愚昧落后的思想所致。

 

作文《压岁钱》:身为大款的表叔给压岁钱时的神态,人们对他恭敬的态度,自己的感受;贫困的外婆给压岁钱时真诚而窘迫的神态,人们对她鄙薄的态度,自己的感受。最后结论是:真情是金钱不能替代的。这种联想构筑全篇,便由围绕“压岁钱”叙写一系列小事而见出了一个大的“本质”。

 

 

【题例】

话题:“爱”“启迪”(一份特殊的礼物、品茶、下棋、爬山、种花、学游泳)

 

 

 

 

 

 

 

 

 

 

附:                   《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探析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诗人蒙马特尔坐在地窑里,面对着眼前6000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工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还要注意写小的材料时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把小材料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那样也容易造成结构的混乱。除以上两点,还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这样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吸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分!写进文章里就有分别。我曾经布置学生做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当然自有其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嘛还要让它们在文章中出现呢?这样的题材,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由此感悟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吗?”。再如作文《鲇nián鱼跑了》,写家人虽然对买来的鲇鱼严加防范,但第二天发现它们还是逃脱了。作者不由感叹:“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这两篇作文的题材都很平淡,但主题却比较深刻,成功之处就在于深入挖掘!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出的道理就越深。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的范例。如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再如外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另外中国的名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肯死去的描写也属此例。

五、选择思维方式。除直接从事物本身入手,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外,也可以从从侧面出击,这往往能出奇制胜,在作文中,就是避开正面的“短兵相接”,集中笔墨记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从而以小见大。如修祥明的《小站歌声》一文,作者没有正面写山村女教师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从教,如何关爱孩子的种种动人事迹,而是从侧面切入,只写了孩子们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其实,老师得了白血病,只剩半年时间,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她编了这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一感人的场面,一个以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女教师的高大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还可以由此及彼,联想到另外的事物或现象,如《荔枝蜜》由赞颂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农民在水田里分秧插秧的情景,直至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六、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如作文《争》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和现在争用电脑两个场面,反映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由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出时代风貌,文章的境界顿出,这不正是作者放开眼量的结果?

比如以“电视”为话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写电视的发展来表现人民生活的提高,或者从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表达人民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都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思考一例:《自行车》如何把握时代脉搏。

七、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如《蒲公英》,作者由眼前的蒲公英想到战时的蒲公英,再想到自己收养的像蒲公英一样的孩子,从而揭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再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这两篇的题材也很平常,但是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品味生活(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用心挖掘和认真构思)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讲稿:

记叙文技法精讲之以小见大式

有一部电影叫《刮痧》。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 一家中国人。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刮,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细心观察生活的微小,往往能悟出大道理。

这里的“小”指文章的选材,要小角度,要细微。这里的“大”,指文章的主题的深刻。

初高中基本篇目有很多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背影》、《最后一课》等等,可见,许多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

“以小见大”构思法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

方法:1、★借事寓理,例如:《钓鱼》《为母亲打开心窗》2托物言志,例如:《白杨礼赞》《爱莲说》;3、以物喻人,例如:《荔枝蜜》《海燕》;

范式:小处着墨——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但同时要注意,选择事例的角度要准,文尾议论抒情揭示主题时,不可刻意拔高,以致材料与主题脱节。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贾平凹《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

同样话题,另一个学生写《洗碗》:“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深入开掘,却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如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由此感悟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吗?”。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出的道理就越深。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的范例。如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形象。

再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另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肯死去的描写。

 

【例文】

  先前激动的心情渐渐被失望和烦躁所代替。

  我无精打采地抛下第八杆,等来的还是被鱼儿吃掉诱饵的空钩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嘲笑我的无知和无能。

  而就在此时,在不远处垂钓的老人又有了收获。

  我决定窥探老人钓鱼的诀窍。

  老人把竿倚在左肩上,用指尖从面粉团上拈下一小团穿在鱼钩上,再用指头将面团捏扁,裹藏住鱼钩。然后,他站直身子,左手斜举着鱼竿,右手拖着鱼线末端,绷紧,一弹,鱼钩带着鱼饵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远远地落在水中。浮漂静静地躺着,聚集了老人的目光。

  忽然,鱼线似乎抖动了两下,老人迅速挥起鱼竿——空钩,弯弯的,像挂着讥笑的嘴。

  哎!我的失望填满了眼前的湖水。而老人却不动声色,又一丝不苟地装上诱饵,抛出鱼钩。等待——目光聚集,两道敏锐的射线锁定了浮漂;等待——纹丝不动,静立如罗丹创作的一尊塑像……

  然而,幸运似乎不愿再光临他的鱼钩,空钩再度令我失望不已。

  而老人仍是不动声色,一如既往的抛下第三竿。

  仍是空钩。

  第四竿——空钩。

  期望的绿草在失望的沙漠中枯萎,我已失去信心。老人却仍旧淡泊、宁静,如眼前碧绿的湖水。

  无奈和失望让我心神不定。就在我东张西望时,老人双手一扬,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便出现在眼前,我禁不住欢呼起来,那老人仍旧不露声色,又抛下了第六竿。

  我赞叹,那一次又一次抛竿的耐心和意志。

  我欣赏,不论成功、失败都保持淡泊和宁静。

  我才明白,并非每一次抛竿都会打开幸运之门,只有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抛好每一竿,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幸运。

我重新拿起自己的鱼竿。

【点评】钓鱼是件平凡细小的事,却体现了关于“收获”的大道理,让我们明白收获背后必有艰辛的付出以及对待一次次失败所应有的态度。细读题目“收获”,这是一个比较宽大的话题。但小作者以微小的事件为材料,准确体现了主题。“以小见大”之法,真是妙不可言。

 

【例文】

为母亲打开心窗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物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用于掌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纽扣就掉了。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很高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骄傲的时候就想。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噼噼啪啪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意飞扬,如醉如痴。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中看出,他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她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吁了一口气。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自己写作,不过,她很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这时连针也穿不上了。一年前她还能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她不相信自己的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线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次……还是失败。

再试……连续不断……

儿子在不经意间侧脸看见专心致志给针穿线的母亲,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经找不到进出的“孔”,可母亲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到自己在母亲心中的形象模糊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思想,更不用说照料她的衣食起居。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一瞬间,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有时,母亲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使她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因为我们这些子女的粗心大意。

 

【点评】《为母亲打开心窗》通过记叙母亲穿针这件“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                               “大”的主题——母爱。

【延伸阅读1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延伸阅读2

生命的日历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200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03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004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2005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2005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2006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点评] 本文以较强的笔墨张力和感染力,构思生动不俗。作者以“日历”作为写作的重心和情感的载体,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表现出了真挚和浓郁的情感,而良好的写作功底又使得这种情感的抒发既饱满充实又酣畅淋漓。

 

【延伸阅读3

幸福的颜色

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⑥“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⑦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延伸阅读4

初三毕业前,我曾与几位同学去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测试——舞蹈。

上场前,我紧张,局促,我前一个考生,她舞步轻盈,动作优雅——哦!她摔倒了!

而她的失败,令我更加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起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这笑是如此纯美,……我上场了,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如此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把你的灿烂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一份鼓励;我只想在你的生活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至真、至善、至美是微笑。

“……其实只是那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她,但我感谢她笑得真好!

 

【延伸阅读5

作文《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以此写父母之爱。

作文《纸飞机》: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作文《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作文《默然的片刻》:“咣”的一声,电梯又关上了它沉重的大门。在电梯间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我和我的邻居们彼此默立,眼神淡然。等到目的地,各奔东西,就仿佛连邻居的关系也不是了。刚搬来的那会儿,我试图对每个人微笑,可每当我跟别人的眼神相撞,嘴角还没有来得及扬起,对方早已掉转了脑袋。搬进这幢楼近一年,除了一楼看守的大爷,我谁都不认识。

作文《让的技巧》: 作者写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船夫轻松自在地把长长的篙左点一下,右点一下,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般平稳。于是他问:“大伯,您真有本事,您一定对这里的每一个危险都了如指掌吧!要不您怎么这么灵巧地避让呢?”船夫说:“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 我却愣住了,我们都错了,我们都想着如何去让开危险,却没想到如何去寻找安全。或许,如果船夫只顾着让开岩石和漩涡,那么许许多多的危险又如何避开?倒不如找一条没有危险的路,平平稳稳地走过去。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与其整天想着避开他们,还不如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
作文《温暖》:写在一个露寒风冷的深秋,一个30来岁的女乞丐怀搂着一个用被子裹了两层的婴孩。当她打了个寒颤,便想到孩子是不是够温暖,她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她的身子抖得厉害,但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 

作文《雨中》:同学 ××家庭贫穷,家中有瘫痪的母亲和三十多岁尚未成家的哥哥,父亲为使他不走哥哥的老路,在他刚满16岁时,为他包办定了亲,并逼他辍学到外地去打工,好为他自己挣得以后结婚所需的彩礼。此时的我和我的同学在雨中含泪告别。最后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本质:造成失学的缘故不仅仅是因为贫穷,更主要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多种愚昧落后的思想所致。

作文《压岁钱》:身为大款的表叔给压岁钱时的神态,人们对他恭敬的态度,自己的感受;贫困的外婆给压岁钱时真诚而窘迫的神态,人们对她鄙薄的态度,自己的感受。最后结论是:真情是金钱不能替代的。这种联想构筑全篇,便由围绕“压岁钱”叙写一系列小事而见出了一个大的“本质”。

 

【题例】话题:“爱”“启迪”(一件特殊的礼物、品茶、下棋、爬山、种花、学游泳)

  先前激动的心情渐渐被失望和烦躁所代替。

  我无精打采地抛下第八杆,等来的还是被鱼儿吃掉诱饵的空钩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嘲笑我的无知和无能。

  而就在此时,在不远处垂钓的老人又有了收获。

  我决定窥探老人钓鱼的诀窍。

  老人把竿倚在左肩上,用指尖从面粉团上拈下一小团穿在鱼钩上,再用指头将面团捏扁,裹藏住鱼钩。然后,他站直身子,左手斜举着鱼竿,右手拖着鱼线末端,绷紧,一弹,鱼钩带着鱼饵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远远地落在水中。浮漂静静地躺着,聚集了老人的目光。

  忽然,鱼线似乎抖动了两下,老人迅速挥起鱼竿——空钩,弯弯的,像挂着讥笑的嘴。

  哎!我的失望填满了眼前的湖水。而老人却不动声色,又一丝不苟地装上诱饵,抛出鱼钩。等待——目光聚集,两道敏锐的射线锁定了浮漂;等待——纹丝不动,静立如罗丹创作的一尊塑像……

  然而,幸运似乎不愿再光临他的鱼钩,空钩再度令我失望不已。

  而老人仍是不动声色,一如既往的抛下第三竿。

  仍是空钩。

  第四竿——空钩。

  期望的绿草在失望的沙漠中枯萎,我已失去信心。老人却仍旧淡泊、宁静,如眼前碧绿的湖水。

  无奈和失望让我心神不定。就在我东张西望时,老人双手一扬,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便出现在眼前,我禁不住欢呼起来,那老人仍旧不露声色,又抛下了第六竿。

  我赞叹,那一次又一次抛竿的耐心和意志。

  我欣赏,不论成功、失败都保持淡泊和宁静。

  我才明白,并非每一次抛竿都会打开幸运之门,只有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抛好每一竿,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幸运。

我重新拿起自己的鱼竿。

 

为母亲打开心窗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物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用于掌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要不然纽扣就掉了。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很高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骄傲的时候就想。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噼噼啪啪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意飞扬,如醉如痴。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中看出,他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她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吁了一口气。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自己写作,不过,她很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这时连针也穿不上了。一年前她还能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她不相信自己的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线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次……还是失败。

再试……连续不断……

儿子在不经意间侧脸看见专心致志给针穿线的母亲,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经找不到进出的“孔”,可母亲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到自己在母亲心中的形象模糊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思想,更不用说照料她的衣食起居。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一瞬间,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有时,母亲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使她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因为我们这些子女的粗心大意。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题例】话题:“爱”“启迪”(一份特殊的礼物、品茶、下棋、爬山、种花、学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