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文言文复习:翻译

录入者:徐秋发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30日

文言文复习:翻译

学习目标:

1.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步骤:

一.考点阐释

二、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 “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收藏经营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7.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学案04)

学习目的:

落实高考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学习步骤:

一.考点阐释

二、文言文翻译好的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2.换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4.补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调

(1)主谓倒置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3)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4)介宾短语后置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缩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②主人下马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③燕收藏经营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2、比喻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       ,“社稷”代       ,“干戈”代       ,“桑梓”代       ,“祝融”代       ,“纨袴”代       ,“管弦”代       ,“笔墨”代       ,“朱门”代       ,“而立”代       ,“杜康”代       ,“丹青”代       ,“钟鼎”、“山林”代       ,“缙绅”代       ,“三尺”代       ,“万钟”代       等。

4、委婉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四、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