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录入者:ll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6日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夜宴开始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声声如诉,连湿润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所有的人都在凝神倾听,沉湎在悠扬的琵琶曲里——  

  这是韩熙载的夜宴。此时,他斜坐于榻上,头戴黑色峨冠,手自然地松弛下垂。满室的宾客或坐或立,都在倾听歌伎弹奏琵琶,面前的几案上,酒樽斟满,果盘堆尖,但人们只陶醉于琵琶女指端流出的美妙曲调,心有旁骛的大概只有韩熙载,他知道客人里多了两位不请自到的宫廷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他何尝不明白后主李煜身边的二位画师来此的目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且把满怀愁绪付于一江春水。接下来是观舞的时刻,韩熙载干脆脱去外衣,抖擞精神,上前为舞女击鼓,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一位客人拍手打板,淡绿衫裙的女子翩翩起舞,旁边还有一位女子击节叫好。一位僧人专注地看着韩熙载击鼓,对身边的舞女似乎视而不见。在这个热闹而奢华的场景里,每个人的表情姿势,都随着舞蹈的节律,呈现着内心的情绪流动。  

  热闹到了巅峰,人的身心就会涌出些倦意。韩熙载放下鼓槌,坐到内室的卧榻上,五个女子簇拥身边,韩熙载心不在焉地任凭侍女为他洗手、擦脸,对榻上三位女侍的私语也置若罔闻。旁边还有两位侍女,一位托着茶点,另一位拿来了琵琶和笙箫。夜色已深,火烛燃烧近半,夜宴也进行到中间了。卧榻之上的韩熙载似乎看到了窗外的阑珊夜色,同样一轮圆月,可曾照亮北方疆土?算了算了,与其心忧天下,不如醉生梦死,夜夜笙歌。  

  奥热难耐的韩熙载干脆脱去外衣,袒露胸膛坐在椅子上,执扇驱热,自顾与眼前的婢女说话。中间的五位女子则坐成一列,参差婀娜,笙箫合奏出的曲子,悠扬动听,客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屏风前后,一位男客和一位女子正调情言笑——画面中隐约可闻悦耳的丝竹清音。  

  再难舍的欢宴也总是要结束的,宾客们有的准备离去了,有的还眷眷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韩熙载一手举在胸前示意,另一手紧握鼓槌,似乎意犹未尽,要通宵达旦的样子。卷尾处,一女子作泣别状,一男子揽腰柔情哄劝——画面戛然而止。  

  《韩熙载夜宴图》无疑是中国古代情节性绘画的杰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时期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何许人也?他原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官宦名门,南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面临北宋大兵压境,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想用他为相,自知回天无力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天天欢宴,夜夜声色,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李后主闻听后派出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了解实情,画家以韩熙载夜宴的场景默画成图,李后主看后,唏嘘之余,也只有发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了。  

  夜宴曲终人散,而历史上的那个瞬间却以图画的形式留存下来,经年累月成为经典。这幅画以时间为序,分为五段,间以屏风巧妙分隔,既相互独立又情景相连,整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像一支节奏抑扬顿挫的曲子,时而静若天籁,时而动如战鼓,起伏跌宕的情节变化就在乐曲中渐次展开了。情节和境遇都是为人物而设的,你看画面上林林总总的人物,形象统一而又随夜宴的进程而形态各异,尤其是主人韩熙载,在画面上出现五次,高大伟岸,器宇不凡,但始终紧缩的眉头、数次脱衣又穿衣的举动,透露了他焦灼燥热、忧心如焚的心境。奢靡浮华的夜宴背后,隐含着的是无奈和颓唐。如果把这幅画和《簪花仕女图》对比来看就会发现,画面上的女子已不再丰腴,身段已经是清秀玲珑了,衣饰也不再是繁缛华贵而是简单实用。毕竟,那个气象万千的大唐已经远去了。  

  也许,历史就是一出时刻上演着的盛宴吧,人物走上走下,场景变来变去,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江山还是那个江山。韩熙载远去了,李煜也远去了,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渺小的,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而《韩熙载夜宴图》留了下来,文化的流传总是潺湲有序的。真该感谢顾闳中,他用细润而圆劲的线条、浓淡适宜的敷色刻画出的人物,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让我们开卷有益,闭卷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