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备课资料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5日

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备课资料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爱好,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留意过的那些事情。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妈呀”的东西,就是新闻。  

      ──《新闻报道与写作》(麦尔文•曼切尔著)  

      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定义,但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虽然他们对新闻的熟悉已侧重在“读者爱好”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谈论的新奇事情。  

      1943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81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爱好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我们的看法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价值的能引起广泛爱好的事实的传播。”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本单元涉及到的文章应该算广义的新闻。  

      通讯的种类: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事件通讯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工作通讯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的通讯。  

      概貌通讯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  

      通讯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时效、针对性):就报道对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答应虚构或“合理想像”,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而言,通讯虽不及消息那样快速灵敏,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形象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正确。通讯则可以描写、抒情,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增添许多生动形象的描述,给人以现场感。  

      完整性:通讯需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的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形象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评论性:通讯需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答应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靠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广义的新闻,如报告文学、通讯、电视专题片等看重事件本身的本质并将其升华。消息、时事报道等狭义的新闻的新闻性,更注重时间性和突发性。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点在于: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摩擦、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留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留意文学手段的运用。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答应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做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  

      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把他们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答应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正确性。正确的材料就是要包含五个“W”,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也不可编造。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他)去描述生活、刻画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画、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像、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经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能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