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荷塘月色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书影  

朱自清 18981122日 — 1948年8月12 ),原名自华[1],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改名为朱自清,原因是先生入北大读预科之时,家境困窘,欲自己承担学费,而且准备提前结束预科学习,故改名为自清,为自理之意。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19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 812日 ,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90年,陈竹隐去世,与其先生朱自清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名篇之一。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等文章。(其作品散文《匆匆》被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春》也被选入初中七年级上册课文。)  

作品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 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而不是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