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2日

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呈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 “四不象”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又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不限文体,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材料(或后话题)作文,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
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2006年全国卷(乙卷)]
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  三、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  四、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  学以致用: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 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提示:放进沸水 —— 跳出;慢慢加温——死了。据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提示:从蜗牛角度看: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看: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
怎样使高考材料作文“符合题意”
1.“材料作文”审题的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把握材料实质。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999年上海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一则寓言。一定要吃透其寓意:你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那么,他人、社会、自然也会善待你。如果你只是讨论那个小孩如何如何,显然只是停留在材料表面,就事论事了。仔细阅读原材料,整体把握原材料,找出原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原材料的中心来拟题。这是材料作文的最佳选择。
把握写作范围。准确把握材料涉及的范围,有利于考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以“自信”为例,“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辨明材料关系。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如2004年天津作文题: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2”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把“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
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2)多角度的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原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原材料的中心的。例如北京考生写《读有感》确定的角度为“名师出高徒”,中心论点明确,语言简练有力,被评为北京市当届考卷第一名,该生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法学系。一位湖北考生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的原材料,从环保角度写了一篇“毁树与造林”,同样获得了高分。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扣紧了原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多为文字性材料或图像性材料。这些材料中包含着迷惑信息、多余信息。例如《鸟的评说》,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
2、方法指导
(1)分清类型,确定思维走向。
首先要对材料归类,看它属于什么类型,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确定思维走向。从由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阐述型材料。多为一首诗、一幅画、一则寓言、一段故事之类。材料本身包孕着确定的思想内涵。如1980年全国卷作文题中“达 芬奇画蛋”的故事,1983年全国卷中“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的漫画《挖井》,1995年全国卷作文题中《鸟的评说》的寓言诗,都属于阐述型的材料。文题中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审题时,要全面分析,不轻易放掉一字一句。有的材料不一定要扣住中心写,只涉及一方面就行。例如《画蛋》,你写“苦练基本功”也行,你写“名师出高徒”也没错。有的材料则要扣住材料中心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个原材料的中心是“毁人才容易,培养人才难”;《鸟的评说》这个材料的中心是“看人看事要全面,要一分为二”。
论辩型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往往包含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或是非曲直错杂,或相互对立,作者应从中找出谬误进行辩驳,或是从对立的观点中选择一个展开议论。如1984年关于作文改革的讨论,1989年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1991年选“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稿。
引申型材料。这类材料所涉往往只是自然界的事情。写作时一般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将材料引申,进行类比立意——联想可比之事,可比之理。材料在这里不是主要的写作对象,只是用来引发联想的引子,具有类似特点的社会联想才是思考的对象。1981年全国卷作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全国卷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全国卷作文题“花与刺”,都属于引申型的材料。
鉴赏型材料。如1996年全国卷作文题,要求对两幅漫画欣赏比较,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幅。那就要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材料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评说,谈自己获得的审美感受。
其实,材料归根结底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
(2)全面审视,把握显、隐全部信息。
如1997年上海卷《我看课外阅读》,有三则材料,一是讲青少年阅读面狭窄,二是讲大多数家长为孩子买的书是教学辅导读物,三是讲青少年课余读的大多是漫画武侠等休闲作品,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把三则材料统摄起来考虑。如只看到材料三,把论点定为“多看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对青少年课外阅读无益”,显然是审题时把三则材料割裂开了。
所谓“隐含信息”,是与“明示信息”相对而言。是从材料“字面”上看不出的信息。例如《鸟的评说》,这首寓言在“字面上”并没告诉你“看问题要全面”,但这个道理包含在里面。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关键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材料。
高尔基《花——致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4)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怎样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如就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
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3、例文讲析
溜留之间(江苏考生)
看了以上材料,我很有感触。确实,有些人总是“马列主义对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当自个儿遇上麻烦,就一心想着别人快来“助人为乐”;轮到别人遇上麻烦了,就想:“管那闲事干吗?溜!”
溜得好!溜掉了麻烦。溜得对!溜得轻松。哦,还溜掉了什么?溜掉了友谊,溜掉了关怀,也溜掉了人格!
下次您遇了麻烦,四顾无门时,您还会觉得那些从您身边溜走的人“好”、“对”吗?
其实,静下来想想,人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得到很多。当他的麻烦消失了,他笑逐颜开,将全心敞开,捧出他纯洁的友谊时,你是“狠狠赚了一票”的:你的举手之劳,换来的却是一颗跳动的真心。当你不幸陷入麻烦之中时,你不再需要独立支撑,因为你手里还有一颗心!当然,像《教父》中的“唐”那样把友谊当作买卖,把帮助当作是交情债,那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助人为乐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在你需要时,不期而然地为你雪中送炭。如果你从助人以后的第二天起就寻思着如何利用一下你的被救助者,那就非但享受不到惊喜的乐趣,反而会算计出毛病来。
我建议那家杂志社把他们的调查问题改一改,改成这样:“你对自己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如果答案排在第一位的仍是“乐于助人”,我将三呼万岁,然后写一篇比本文出色得多的文章;如果某单位的不记名问卷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将留下来帮忙。”我将更愿意把它作为这次作文的材料,因为它能给我好心情,带来好分数。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如果”上,要把这些“如果”都变成现实,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这篇文章将被命名为“溜留之间”。
我,选择留!
[评点]考生在准确地理解原材料后,把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只希望别人来帮助自己,而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的心态,巧妙地概括为“溜”“留”两字,利用两字的同音反义关系,表明爱憎分明的对比褒贬,具有一种极富生活气息的幽默效果。然后,抓住“溜”深入开掘,逐层“剥皮”,指出其危害和实质。接下去是入情入理地分析了“留”的意义和价值。行文至此,忽发奇想,要把调查的问题改一下。粗看以为是一时放纵意气,细读不禁击掌称赞:以假设之笔,写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忧虑。
4、针对性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鲜花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
细雨说道:“要感谢还得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样做的。”
多么动听的语言,多么和谐的春天,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才能感受到这景象的可爱。
[提示]作者在赞美中有一条件语句,“只有经历过严冬的人”,据这一信息,照应主体材料的内容,可知立意点在于:正因为人世间有冷漠和自私,有急功近利、舍人为自己,彼此的友爱和尊重才足可珍视。若确立为“对谦逊的礼赞”,就是片面理解材料的缘故。
(2)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全国题,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提示]如何看待挫折?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同样是失败,有的人能笑脸相迎;有的人却仿佛一切都坠入了黑暗,仿佛失去整个世界。为此考题作了具体的提示: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其实人们经常失去的远远不只这些,比如失去亲人,失去职位、失去健康、失去荣誉、失去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