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09日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 题型趋于纯主观化 考查内容越考越细 试题难度加大 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A 考点展示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B 真题回顾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提示:从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或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对诗眼进行赏析,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卷甲卷)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提示: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C 规律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11年,200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卷;现在用简答题(北京卷一般仍保留一小题为选择题),置于第卷。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上面列举的几首诗,无一不是浅易的古代诗歌。(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D 命题预测

  一、命题材料基本圈定在唐诗宋词,而尤以唐诗最被看好,唐诗中又以绝句最受亲睐。

  二、选择题有可能退出试卷,题型将会趋于纯主观化。另外,古诗鉴赏的小题题量会有所增加,2005年已有上海卷、江苏卷、广东卷等三份试卷设置了3道小题。

  三、就考查内容而言,近几年越考越细,大到主旨、意象、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诗法的考查上,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考得最多),小到炼字、炼句、修辞,尽在测试范围之内。

  四、试题难度有所加大。比如2004年多份试卷结合诗评设题,2005年比较阅读、赏析题的明显增多,已经显露出这种趋势。

  五、评分上会进一步尊重考生对诗作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比如2005年上海卷第16题,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为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也就是说,考生既可以认为苏轼的话基本倾向是正确的,还可以认为这种说法有其过激之处。

  E 备考建议

  一、强化积累。要想从容应对古诗鉴赏这一考点,平时应注重积累,多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二、弄清术语含义。一定要了解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含义,如意境、风格、韵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象征、虚实、衬托,等等。

  三、突出重点。对有利于检测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鉴别能力的多篇鉴赏,备考时应倍加重视。

  F 练兵场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关于故乡事,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连问了十二个问题,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杂诗》中的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你觉得这样写合理吗?

  (2)你更喜欢《杂诗》还是《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1)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七言 ;从题材上说,属于 诗。

  (2)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1)独问寒梅著花未,表面看出乎常情,但绝非故作姿态。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也自然成了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2)更喜欢《杂诗》。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杂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更喜欢《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1)绝句/边塞。(2)不同意。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若无前两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亦难见后两句用意工妙了。

  (若答同意而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