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通用技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匠道路 | 执着传薪火 | 墙壁、屋面泥水工艺

录入者:15959541500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2日

 墙壁、屋面泥水工艺
一、
墙壁工艺

1.封砖壁

    闽南地区盛产红砖,民居通常用墙体红砖砌大壁,称“封砖壁”(即“斗子砌”,内镇瓦砾、砂土);转角处则以砖叠砌,称“搭勾砌”,即五六层砖为一组,上下顺丁搭砌,以保护、美化墙角。也有用青砖(称黑砖,外观青黑色)代替红砖的做法,青砖防水性好,但颜色不美观。






镜面堵砖雕





封砖壁砌筑





封砖拼花十一丁+实景





封砖拼花十三丁





封砖拼花十五丁+实景

2.出砖入石

有的民居外墙采用块石与不同规格的红砖片混筑墙体,石竖立,砖横置,上下间隔相砌,石块略退入墙面,称为“出砖入石”。“出砖入石”的墙体,艺术化地表现出砖、石的本性,体现了材料的质感对比、色泽对比、纹理的大小粗细对比。砖石浑然天成,洋溢着淳朴的乡土气息。






“出砖入石”墙体

3.夯土墙

与闽西土楼的夯筑技术相似,夯土墙所用的三合土以黄土(两份)、砂(三份)、大壳灰(一份)拌制,填入木制的“墙壁”,人工层层夯实,闽南俗称“墙”






夯土墙(“舂墙”

4.蚝壳墙

蚝壳(牡蛎壳)用来砌筑民居外墙,多见于闽南沿海一带。砌筑时用灰泥浆粘结蚝壳,墙体四周一般有砌砖围护。有的蚝壳墙用铜丝穿过壳体,使之成为整体






蚝壳墙

5.穿瓦衫

在泉州、莆仙地区,常见民居的外壁用红色的板瓦、鱼鳞瓦饰面,瓦用竹钉钉在木墙、土坯墙或夯土墙上,瓦四周以壳灰(白灰)勾缝,称之“穿瓦衫”。用板瓦者,墙面形成白线红底的方格;用鱼鳞瓦者,整个墙面犹如鱗甲披身,很有地方特色。






穿瓦衫墙
二、
砖雕技艺

    

    闽南的砖雕绝大多数属于“窑后雕”。

    先在砖坯上雕刻,再入窑烧制,称“窑前雕”。在已烧好的砖上雕刻,称“窑后雕”。窑前雕的线条较为流畅生动,花纹可以有深浅变化。窑后雕的线条较硬直,边缘有锯齿状的剥落,画面平整、线条浅显。

砖雕常施于墙堵、门额等处,尤其是凹寿两侧的“对看堵”,用大型方砖雕刻,然后拼成一整幅画面。雕刻时仅将图案雕出,底子上抹上白灰泥,红白相衬,如透雕或镶嵌作品一般。由于红砖易碎,砖雕多用压地隐起、减地平钣等浅浮雕或线刻技法(图1.4.10)。

三、
瓦作

    

     瓦作是屋面铺装的统称。闽南传统建筑普遍使用红瓦,红瓦包括筒瓦和板瓦,外观为橙红色,不施釉的居多。筒瓦,形状如竹筒形,横截面半圆形,直径10厘米左右。筒瓦一般用于规制较高的建筑,如庙宇祠堂、官署、官宅等,泉州沿海地区民居亦普遍使用。

    闽南的板瓦早期尚有一定弧度,晚期变得较为直平,弧线平缓。

    此外,瓦作的系列“红料”(红色建筑材料)还有勾头、滴水、望砖等。勾头,闽南称“花头”;滴水,闽南称“雨帘”、“垂珠”。花头正面呈圆形,下缘也如滴水一样伸出圆舌形。

    望砖,约1厘米厚,闽南称“养仔瓦”“瓦养”。闽南的红瓦较江浙一带的青瓦厚重,不易为台风所坏,但防水性略差。闽南传统瓦作的工艺流程与外地的施作法式大同小异,不予赘述,着重介绍有本地特殊工艺的做法。

    闽南沿海地区有双层夹空瓦的做法,即在屋面铺好后,在相邻的瓦陇上再铺上一层板瓦,瓦陇上做瓦陇,中间形成一道空气层;或者铺两层板瓦,其上再铺盖瓦(板瓦或筒瓦),这是防止漏水、增强隔热效果的措施。双层夹空瓦屋面,上端与屋脊结合,不留开口,下端至檐口处留有开口,以排上层漏雨。从防雨功能来看,相当于做了两层屋面,上层屋面可以排泄大雨和久雨,下层屋面可以应对渗漏,所以防雨效果好。从隔热效果来看,因为比单层屋面多了夹层热阻,总热阻提高了几倍,但这个夹层并不通风,多少有些降低隔热效果。

    闽南一带另有板瓦屋面、筒瓦作边的做法,即屋面只在靠近垂脊(规带)处铺设三至五道筒瓦,其余则为板瓦屋面。有的则在山墙上的垂脊铺砖块,而屋面仍用板瓦,显然是出于稳固屋面和方便维修的考虑

四、
屋脊

    

     闽南传统建筑的厅堂等主要建筑的正脊,一般不分段,称“一条龙”。屋脊用红砖砌造成。在结构上,常见的正脊有两种,一种称“鼎盖脊”,断面呈工字形,束腰(脊堵)处常做花砖、粘贴陶瓷等各种复杂的装饰;还有一种称“花窗脊”“车窗脊”“疏窗脊”,在束腰处以透空的红色或绿色花砖砌成。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称燕尾脊、燕仔尾。庙宇、祠堂及大厝中多使用燕尾脊。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营造燕尾脊。但实际并非如此,在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的“皇宫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称“双燕归脊”。






砖雕

    三间张、五间张的大厝,多在每间分隔处做出垂脊,这些垂脊下端至檐口尚有一定距离,这样整个屋顶有四、六条垂脊,总称为“四脊”“六脊”厝顶,使屋面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






板瓦屋面与筒瓦屋面

      硬山、悬山、歇山式建筑的屋面上,除了正脊外,还有称之为“归带”或“规带”的规带脊。硬山顶的规带,在山墙之上,造型有多种式样,如马鞍规(规带中央隆起)人字规(规带作人字形)椭圆规(还称梅花规,规带以三个弧形相连)等。闽南传统的庙宇多用歇山顶,称四垂顶、四导水。歇山顶的四条垂脊称“牌头后”,因垂脊末端常用“盘子”托住各种剪粘装饰,称“牌头”“牌仔头”。牌头前的规带是戗脊,牌头后的规带是垂脊。歇山顶的四条角脊(戗脊),称“帅杆脊”,脊端有卷草装饰,称之帅杆“草花”或“凤尾”。官绅大厝及宫庙祠堂在燕尾脊上再加吻兽作为装饰。吻兽陶制,呈灰黑色,立在脊端,称“龙吻”、“龙隐”、“龙引”,俗称“泥虎”,其形状似龙,但呈坐立状,早期是手工塑制,加以彩绘,以后多用陶制品或剪粘代替。也有人称它为“辟火兽”。屋顶用“龙隐”的做法,普遍见于闽南古建筑的祠堂、文庙之中。一些民居正脊正中还有“镇风狮”,亦陶制






花窗脊、龙吻
五、
糖水灰勾缝工艺

    

     勾缝是指用砂浆将相邻两块砌筑块体材料之间的缝隙填塞饱满,其作用是有效地让上下左右砌筑块体材料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防止风雨侵入墙体内部,并使墙面清洁、整齐美观。闽南传统建筑的勾缝一般采用糖水灰。

1.糖水灰原料配方

    蚝壳灰:河砂:糯米浆:红糖浆1:2:0.2:0.08。

    蚝壳灰由蚝壳烧制而来。烧制后的蚝壳加入适量水,拌合均匀,使其熟化;加水量一般为灰重的20%~30%,熟化时间为2小时。然后过筛,筛子的目数为0.6毫米。灰即发即用,当天使用,用不完的可以泡入水中,供其他工序使用。

    砂子采用淡水砂。为了防止砂子中所含的盐分影响效果,需先洗砂,洗后待砂子自然干燥,使用目数0.6毫米的筛子筛制,去除杂质

   糯米浆的熬制方法:糯米:水=1:9~1:10,熬制时间为30分钟左右,熬制后补加水至原重,米浆浓度控制在10%左右

    糖浆的制作方法:红糖:水=1:4~1:4.5,用去离子水煮化后使用,糖浆浓度控制在20%左右。

2.糖水灰施工工艺流程

(1)缝路表面清理

工具:钢丝刷、毛刷、牙科工具、棉制洗耳球等。

操作:石与石的缝路、石与木的缝路工艺有所不同。

①清理缝隙内部垃圾:石类粗缝使用钢丝刷,木类细缝使用用毛刷;

②再用毛刷、洗耳球、去离子水去除缝隙石材表面的尘土,尽量冲洗干净。

(2)将传统糖水灰浆注入缝隙内部

①确定注入口:通常按7厘米距离设置一个注入口,注入口位置尽量设置在裂缝比较宽、开口比较通畅的部位,贴上胶带,预留;

②安设低压灌浆工具:将配好的灰浆注入软管中,把灌浆器旋紧于底座上

③灌浆:松开灌浆器弹簧,确认注入内部状态,如砂浆不足可补充再继续注入;

④等注入速度降低确认已满不再进浆后,即注人完毕,便可拆除灌浆器。

(3)填缝

制作工具:油漆竹片、牙科工具、油画工具、灌浆工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