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泉州七中卓吾班“走近李贽”征文(高中部)二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泉州七中城南高二8钟奕指导老师:林莉芳

 

李贽师生观之我见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在李贽这么多方面的成就中,我特别关注到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国子监博士”“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等经历,也特别关注到他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通过了解李贽的思想,我针对其思想中体现的师生观谈谈我的发现和粗浅的看法。

李贽并非一些史学家所认为的“非孔反儒”代表,儒学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贽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学有精湛研究,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和儒学中的民主成分,并进行阐释、剖析和发挥。李贽认同儒学教育思想,提出“直至孔子而有师生之名”(《焚书·答刘宪长》)。我认为他的师生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

李贽认为“直至孔子而始有师生之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则有悦乐而不愠,何等快活,何等受用,不学是真小人,一生唯有烦恼而已”;还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认为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是“实话”,赞扬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的谦虚好学态度。另外还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认为教师应有崇高品德,赞扬孔子“终其身于问学之场”,不慕功名富贵,“讲习讨论,心解力行,以至于寝食俱废”。

二是不盲目崇拜老师,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敢于质疑权威。

李贽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中写到:“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他在此文中抨击儒学传统中求学的人知“从众”,而不知用目用脑的风气。同时他提出学生不要盲目崇拜老师,要敢于质疑权威。他还写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得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反映了不要盲目地迷信孔子,肯定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权力。

李贽的是非观亦即真理标准观,是其最大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主张另立“是非标准”,极力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认为真理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主张“原情论势”,根据客观条件和情况来面对人和事,反对凭主观臆想看待问题。同时提出要用“行事”(实践)来“证验”“是非观念”是否正确。其是非观破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盲目崇信,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敢于质疑权威。

三是不依赖于老师,强调刻苦钻研,要善于琢磨。

李贽倡导遵循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的“心诀”,并将之作为学习年谱。强调刻苦钻研,要善于琢磨,不要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建,倡导孔子的“学要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揆诸当下,当今“师与生”的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功利性教育明显,以高考为指挥棒,重成绩而在育人方面略显不足;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自主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导致独立人格的缺失。

可见,树立当代正确的师生观对了当代教育是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结合李贽的“师生观”,我认为当代师生观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成才;二是学生要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不依赖教师,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三是老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学习;四是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从内心真正地尊师重教,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李贽的思想涉及到方方面面,我想单从其师生观方面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了李贽思想的博大精深。也希望通过这一切口,关照当代师生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