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案]财政收入与支出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3日

[教案]财政收入与支出 By ccjm823           ★★★

【字体:

[教案]财政收入与支出
作者:ccjm823    资源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5
收藏此文到VIVI| 收藏此文到365KEY| 收藏此文到YOUNOTE

导言:在我们生活中,不论是百姓的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大量地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来举办和维持,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具体用到哪里?财政支出对于社会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所关心并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

第一目:财政收入

活动一、上海徐家汇地铁站

地铁的优点主要是准确、安全、舒适

想象一下:未来城市的地铁

(学生谈)

(参考资料: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是未来城市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为、每一座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都是上、下二层的,而且、通往未来城市里面的每一个角落。它快捷、方便、是未来城市里面公民们免费乘坐、最理想的交通专用的工具。未来城市里面的公民们、坐上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以后,最多再倒一次地铁、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到达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而且,未来城市里面的公民们、可以不用走出公寓大楼、就能坐上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到达未来城市里面的任何地方去。

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是由全智能化计算机控制的、无人驾驶的地铁机车,是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它安全、方便、快捷和准时,设计合理和设施齐备,是最理想和最现代化的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交通工具。

    未来城市地铁里面的全智能计算机、除了控制城市地铁的正常行驶和安全行驶以外。同时、还能记录所有乘坐过自己这一班城市地铁里面的乘客,并且、也能非常清晰的纪录每一位乘客公民们、在这一班地铁里面的位置、都做了什么和都和谁在一起等等、等等。而且、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将所有的记录、全部都输入进未来城市监视中心系统里面去和保存二十年。未来城市地铁车厢里面的全智能计算机、记录的方法是,在城市地铁的车厢里面、有两个摄像机的镜头每一秒钟同时拍摄一个画面,全智能计算机、将拍摄的画面信号输送到未来城市监视中心系统里面去。在由未来城市监视中心系统里面的、全智能计算机挑选出同类照片中最清晰的一张保存。在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上、开发和利用这些特别的新功能的目的、是利用城市地铁里面的全智能计算机、代替所有的乘务员和警察,来更好的保护乘客们和为乘客们进行服务。

    未来城市里面城市地铁正常的运行速度、是每小时六十公里,如果在运输高峰期、时速可以提高到每小时一百到一百二十公里。在未来城市里面、每一座居民大楼或每一座大型建筑物、都为一站,每到一站、城市地铁都停车二十秒钟。

    未来城市全城地铁的数量,平均每一个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站点上、都有四列开往不同方向的、城市地铁列车。

    未来城市里面、每一列城市地铁的全长是六十米,其中三十米是乘客们使用的。其余的三十米,是归未来城市餐饮服务中心和未来城市民用商务商业服务中心及未来城市生活服务中心来使用的。

    在未来城市里面城市地铁的修理和保养的时间、是全年当中的每一个三十一号、标准的时间里面,都是未来城市里面地铁停车检修和更换的时间。其它时间里面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运输量,来选择地铁的速度不停的运行。

也就是说,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每天运行都不少于二十四个小时。只

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来城市里面所有公民们的生活和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

满足于,这座不夜城的需要。

    未来城市里面的、每一座未来城市建筑物下面的城市地铁车站、都是

上、下两层的。一层是向东、西、这两个方向循环行驶、到未来城市东、西

这两个方向的尽头。另一层是向南、北、这两个方向循环行驶,最终到未来

城市这两个方向的尽头。

    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运行与转向;因为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列

车是直的,而且、行驶的路线也是直的,车体的全长又是六十多米,当未来

城市地铁行驶到未来城市里面的两个尽头时,都有一个将这六十多米长的城

市地铁列车、掉转行使方向的专用设备。使未来城市下面的城市地铁、形成

循环,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行驶。

   
    未来城市里面城市地铁的车厢;未来城市地铁的前三十米、是乘客专用

的车厢内。它宽三到六米不等、是根据具体情况和运输量来决定的。未来城

市地铁乘客专用车厢内的前五米和后五米、是为远程乘客设计乘坐的、标准

的软坐位。未来城市地铁车厢内中间的二十米,靠里面是一排横坐椅,其它

没有坐椅的地方、就都是未来城市地铁的车门。未来城市地铁车厢的中间、

靠车站的这二十米有十多米,是未来城市地铁的车门,是为了方便随时上、

下车的乘客们乘坐而设计的。也就是说、路程很远的城市地铁的乘客们、从

两边上车,坐在前、后两边的最里面。路程较近的乘客们、都是在城市地铁

车厢的中间上车,可以随时随地的下车、非常科学和方便等等、等等。

    未来城市里面的城市地铁车站、都有通向每一座楼房建筑物楼上的电梯

和楼梯。未来城市里面城市地铁车站的每一层、都是长三十米,宽四十米,

高四米,共有一千二百平方米,中间有两排等人和等车时专用坐的椅子、将

向两个不同方向去的乘客们和人们都分隔开了。

    未来城市地铁车站里面的安全门;未来城市地铁列车进站以后,未来城

市地铁车站里面才能将上、下地铁列车的安全门打开。在地铁列车开车以

前,再将上、下地铁的安全门关闭好。地铁车站安全门是用合成金属制造成

的,长二十米、宽一米、厚一寸、分为上、下两大块。当地铁进站后,地铁

车站安全门从中间向上、向下、同时迅速打开后,地铁车门也同时快速的打

开。在地铁开车以前,地铁车门先迅速的关闭后,地铁车站的安全门再由

上、下迅速的合并到中间来。地铁列车的车门,离地铁车站的安全门有二十

厘米的安全距离。

    未来城市里面地铁的服务;上、下两层相通的地铁车站,都与上面建筑

物的电梯和楼梯相通,公民们从地铁列车上下来后,直接可以进入电梯和楼

梯上楼。而且、下楼乘坐地铁也是非常的方便。每一层地铁、都同时有两列

向相反的方向行驶的地铁列车。同时、每一层地铁列车,两列都同时从相反

的方向、同时进入站,二十秒钟以后,又同时开车、向相反的两个方向继续

行驶、把乘客们都送到各自的目的地。

    未来城市地铁车站、每一层都有六个未来城市监视中心系统的摄像机。将车站里面上下车的乘客、出入电梯的乘客和楼梯里的人们,全部都拍摄下来。再将信号输送到未来城市监视中心系统里、进行长期的保存。

    未来城市地铁的另一种功能就是,为未来城市餐饮服务中心和未来城市民用商务商业服务中心及未来城市生活服务中心,给未来城市里面的市民们运输各种餐饮和各种急需使用的商品及用品。通过未来城市的地铁将城市里面的公民们需要的各种餐饮和各种商品,以最快的速度免费送到他、她们每一个人的手中、方便他、她们的生活。

    未来城市里面的公民们乘坐地铁的优点;乘坐未来城市里面的地铁、不用管外面的天气如何,因为不用走出建筑物就可以到达未来城市里面的任何地方。未来城市里面的公民们,出门在也不用看天气的面子了。

    由于有规模宏大、发达的城市地铁和各种健全的服务,未来城市里面的公民们乘坐地铁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它方便、快捷、通往未来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乘坐它不会塞车,在行驶中也不会颠簸,更不用到处去寻找停车场。它是未来城市里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未来城市里面的地铁,是未来城市里面的公共免费设施。就是说、未来城市里面的公民们全部都可以免费使用它。无论坐多远和到多少次车,未来城市里面的地铁即不用花钱,也不用买票。它完全是为了方便未来城市里面的居民们,而建造的城市公共设施。它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减少许多必要的麻烦,同时它安全、可靠、能减少许多城市中的各种交通事故等等、等等。)

思考:

*地铁能靠个人出资兴建吗?

*修建地铁耗资巨大,如果个人难以承担,应该由谁来办?

*修建地铁的资金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投资资金的来源,并相应举例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如国家投资兴建公路、电站等另外,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医院主要靠国家拨款来维持和发展;城镇居民享受着国家支付的物价补贴、交通补贴;农民从农副产品提价中得到好处;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遭受严重水灾的地区和居民得到政府的救济。

905、        财政的产生原因

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作用,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凭借其自身拥有的政治地权利、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国家的存在及其职能的行使,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


2、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1)从财政的基本含义看,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所以,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的,它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不是从来就有,那么财政也不是从来就有)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是历史范畴,那么财政就有历史性的特点。

  (2)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就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又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那么怎么办呢?只有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从国民收入中分得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所以,财政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3)财政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分得的一部分产品,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又进行的一次集中性分配。可见,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补充这三层意思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财政有进一步的理解。强调学生重点把握财政的特点和本质即可)

3、国家预算和决算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本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计划执行的结果称决算。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4、财政收入的定义及种类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人和其他收入,简言之即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关链接:

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居主平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利润收入。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投资者,也在股份制企业中参股.投资应镇得到回报,国家要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利润。国家的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

    债务收入。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都形成债务收入。

其他收入。财政收入中的其他收入,泛指税,利、债收入形式以外的财政收入形主要包括收费、罚没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A:税收收入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张图表,然后计算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年度

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

1999

11377亿元

10312亿元

 

2000

13380亿元

12500亿元

 

从上面的数据反映,税收收入都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说明税收收入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B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材料:由于改革和各项措施实施,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出现了转折,1999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70%,全国30个省、区、市中有近90%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增利或扭亏、减亏,为2000年最终实现国企脱困目标打下基础。
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重要进展,那么,国有企业盈利对于国家财政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归纳:国有企业盈利越多,上缴国家的利润越多,国家财政收入也越多。
C
:债务收入
材料:九届全国人大朱容基作《政府工作报告》片段:
1998
1999年我国共发行了2100亿元国债,2000年我国继续发行1000亿无长期国债以及500亿无本部开发特别债券。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发行国债?
--
根本原因是税收不能滞国家的各种需要。
可见,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债务收入分为内债和外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之一。
D
:其他收入:
如车辆违章罚款、户口登记费用等
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5、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影响,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目:财政支出

活动一、北京奥运会足球赛秦皇岛赛区体育场竣工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需要巨额资金作保障。据估算,治理环境需170亿元,重大基础工程项目700亿元,兴建体育场馆160亿元,举办费用15亿元,总计1045亿元。

905、        以上支出分别属于财政的哪项支

?

905、        财政支出的定义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这种分配,国家的各项职能才能得以实现。

2、财政支出的种类

经济统计数字: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

 单位: 亿元

------------------------------------------------------------------------------

 年份

基本建设

增拨企业

挖潜改造

地质勘探费

工交商业
部门事业费

支农生产

资金和科技

支出和各项

流动资金

三项费用

农业事业费

 1950

12.50

 

 

 

 

 

 1951

27.03

 

 

 

 

 

 1952

46.68

18.56

 

 

 

 

 1953

70.34

13.78

 

0.68

6.39

2.99

 

 1954

84.28

26.30

1.82

0.75

6.91

3.98

 

 1955

88.53

30.81

3.09

3.66

10.08

5.82

 

 1956

139.58

10.79

2.48

5.17

10.80

7.70

 

 1957

123.71

20.82

2.29

6.27

12.36

7.99

 

 1958

229.38

25.66

0.83

6.90

16.25

9.34

 

 1959

302.34

54.28

2.20

8.96

14.98

22.05

 

 1960

354.45

67.47

2.55

10.25

19.58

33.73

 

 1961

110.18

29.39

2.67

6.47

13.54

31.01

 

 1962

55.65

47.78

14.65

4.79

10.29

19.29

 

 1963

80.21

36.65

18.28

4.68

7.89

22.19

 

 1964

123.83

23.35

20.86

6.43

12.71

20.92

 

 1965

158.49

27.55

25.23

7.71

15.91

17.29

 

 1966

191.04

40.28

27.54

7.95

16.40

19.11

 

 1967

161.25

29.10

10.32

7.71

12.01

16.12

 

 1968

117.85

12.03

5.66

6.35

6.80

12.89

 

 1969

206.22

26.61

10.74

8.07

6.37

14.87

 

 1970

298.36

31.23

14.78

8.76

6.58

15.91

 

 1971

309.56

35.30

26.40

10.30

6.49

19.65

 

 1972

309.09

42.95

25.46

11.29

7.55

25.10

 

 1973

317.17

53.82

25.49

12.20

8.90

35.49

 

 1974

312.83

44.76

27.20

13.09

10.09

38.23

 

 1975

326.96

41.84

31.47

14.16

12.76

42.53

 

 1976

311.25

45.36

34.34

15.96

13.12

46.01

 

 1977

300.88

65.68

39.45

17.26

14.43

50.68

 

 1978

451.92

66.60

63.24

20.15

17.79

76.95

 

 1979

443.68

52.05

71.79

21.67

20.90

89.97

 

 1980

346.36

36.71

80.45

22.57

22.85

82.12

 

 1981

257.55

22.84

65.30

21.85

23.68

73.68

 

 1982

269.12

23.63

69.02

23.05

23.83

79.88

 

 1983

344.98

12.89

78.71

23.60

27.88

86.66

 

 1984

454.12

9.96

111.77

26.22

30.66

95.93

 

 1985

554.56

14.30

103.42

29.58

35.16

101.04

 

 1986

596.08

9.94

129.85

30.60

36.56

124.30

 

 1987

521.64

12.06

124.93

30.29

33.13

134.16

 

 1988

494.76

9.59

151.01

32.51

38.95

158.74

 

 1989

481.70

12.09

146.30

33.16

45.01

197.12

 

 1990

547.39

10.90

153.91

36.19

46.93

221.76

 

 1991

559.62

13.08

180.81

38.34

52.41

243.55

 

 1992

555.90

10.63

223.62

44.07

64.58

269.04

 

 1993

591.93

18.48

421.38

49.06

76.22

323.42

 

 1994

639.72

17.33

415.13

64.13

100.77

399.70

 

 1995

789.22

34.80

494.45

66.32

102.76

430.22

 

 1996

907.44

42.93

523.02

68.56

120.41

510.07

 

 1997

1019.50

52.20

643.20

73.37

136.41

560.77

 

 1998

1387.74

42.36

641.18

83.13

121.56

626.02

 

 1999

2116.57

56.41

766.05

83.69

128.07

677.46

 

 2000

2094.90

71.10

865.20

88.10

150.10

766.90

 

 2001

2517.90

23.00

989.00

98.90

193.00

905.30

 


活动二、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

图表(课本)

*表中不同项目的支出数额有什么明显差异?

经济建设支出。

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部分,这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活动三、我国财政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图表(课本)

*这一变化的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

经济统计数字: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

 年份

财政收入
(亿元)

财政支出
(亿元)

收支差额
(亿元)

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1950

    62.17

    68.05

   -5.88

 

 

 

 1951

   124.96

   122.07

    2.89

   101.0

79.4

 

 1952

   173.94

   172.07

    1.87

    39.2

41.0

 

 1953

   213.24

   219.21

   -5.97

    22.6

27.4

 

 1954

   245.17

   244.11

    1.06

    15.0

11.4

 

 1955

   249.27

   262.73

   -13.46

    1.7

7.6

 

 1956

   280.19

   298.52

   -18.33

    12.4

13.6

 

 1957

   303.20

   295.95

    7.25

    8.2

-0.9

 

 1958

   379.62

   400.36

   -20.74

    25.2

35.3

 

 1959

   487.12

   543.17

   -56.05

    28.3

35.7

 

 1960

   572.29

   643.68

   -71.39

    17.5

18.5

 

 1961

   356.06

   356.09

   -0.03

   -37.8

-44.7

 

 1962

   313.55

   294.88

   18.67

   -11.9

-17.2

 

 1963

   342.25

   332.05

   10.20

    9.2

12.6

 

 1964

   399.54

   393.79

    5.75

    16.7

18.6

 

 1965

   473.32

   459.97

   13.35

    18.5

16.8

 

 1966

   558.71

   537.65

   21.06

    18.0

16.9

 

 1967

   419.36

   439.84

   -20.48

   -24.9

-18.2

 

 1968

   361.25

   357.84

    3.41

   -13.9

-18.6

 

 1969

   526.76

   525.86

    0.90

    45.8

47.0

 

 1970

   662.90

   649.41

   13.49

    25.8

23.5

 

 1971

   744.73

   732.17

   12.56

    12.3

12.7

 

 1972

   766.56

   765.86

    0.70

    2.9

4.6

 

 1973

   809.67

   808.78

    0.89

    5.6

5.6

 

 1974

   783.14

   790.25

   -7.11

    -3.3

-2.3

 

 1975

   815.61

   820.88

   -5.27

    4.1

3.8

 

 1976

   776.58

   806.20

   -29.62

    -4.8

-1.8

 

 1977

   874.46

   843.53

   30.93

    12.6

4.6

 

 1978

   1132.26

   1122.09

   10.17

    29.5

33.0

 

 1979

   1146.38

   1281.79

  -135.41

    1.2

14.2

 

 1980

   1159.93

   1228.83

   -68.90

    1.2

-4.1

 

 1981

   1175.79

   1138.41

   37.38

    1.4

-7.5

 

 1982

   1212.33

   1229.98

   -17.65

    3.1

8.0

 

 1983

   1366.95

   1409.52

   -42.57

    12.8

14.6

 

 1984

   1642.86

   1701.02

   -58.16

    20.2

20.7

 

 1985

   2004.82

   2004.25

    0.57

    22.0

17.8

 

 1986

   2122.01

   2204.91

   -82.90

    5.8

10.0

 

 1987

   2199.35

   2262.18

   -62.83

    3.6

2.6

 

 1988

   2357.24

   2491.21

  -133.97

    7.2

10.1

 

 1989

   2664.90

   2823.78

  -158.88

    13.1

13.3

 

 1990

   2937.10

   3083.59

  -146.49

    10.2

9.2

 

 1991

   3149.48

   3386.62

  -237.14

    7.2

9.8

 

 1992

   3483.37

   3742.20

  -258.83

    10.6

10.5

 

 1993

   4348.95

   4642.30

  -293.35

    24.8

24.1

 

 1994

   5218.10

   5792.62

  -574.52

    20.0

24.8

 

 1995

   6242.20

   6823.72

  -581.52

    19.6

17.8

 

 1996

   7407.99

   7937.55

  -529.56

    18.7

16.3

 

 1997

   8651.14

   9233.56

  -582.42

    16.8

16.3

 

 1998

   9875.95

  10798.18

  -922.23

    14.2

16.9

 

 1999

  11444.08

  13187.67

  -1743.59

    15.9

22.1

 

 2000

   13395.2

   15886.5

  -2491.3

    17.0

20.5

 

 2001

   16371.0

   18844.0

  -2473.0

    22.2

18.6

 

 
  注:1.在国家财政收支中,价格补贴1985年以前冲减财政收入,1986年以后列为财政支出。为了可比,本表将1985年以前冲减财政收入的价格补贴改列在财政支出中。

财政收支平衡指的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是结余,或是赤字。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在于支出,略有结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在财政赤字中,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当然,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则意味阒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简称,引发通货膨胀。

总之,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收大于支,结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只要不出现很大规模的结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

活动:国债发行情况(略)

发行国债目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能不能用长期发行的方法刺激经济发展?(可以组织讨论

4、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支出的意义有如下四点:
  第一,财政支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二,财政支出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的和完善。
  第三,财政支出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财政支出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供了物质保证。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1)       经济增长慢:扩张性财政政策

2)       经济增长过热:紧缩性财政政策

思考与拓展:

1、  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政策是哪一种?为什么?

2、  发现国债的弊端何在?

 

综合探究

指导学生收集我国与美国的财政的数据对比,研究财政的作用。

 

资源录入:黄华林    责任编辑:黄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