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十年内战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6日

十年内战

 

上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的《十年内战》一课,有两部分内容,即“工农武装割据”和“长征”,内容非常的少,而在原本的老教材中是被安排为两节课的,分别是《红色政权的建立》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所以在课上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十年内战》的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前播放歌曲《长征》,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下课的散漫状态快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上课铃声响后,我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一年之中有很多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呢?”顿时,教室里此起彼伏,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易如反掌。

二、提供资料,激发兴趣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南昌起义油画及指挥部旧址”、“井冈山会师”、“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秋收起义图”、“星火燎原图”、“长征路线图” ,电影片段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过草地”。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影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三、由史及今,延伸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所以,我在长征讲完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括哪些精神?”学生讨论回答后,又问,“‘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可以提示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内化课堂学习内容,使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堂课,我确定了三个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力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能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在课型设计上,我力求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占领课堂,学生在讲讲议议、试试说说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在课前就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询问过几个学生,对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正因为如此,师生配合得较为默契。比如,我提问“你知道多少有关长征的事?”在之前我知道他们已学过《长征》诗、《金色的鱼钩》、《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所以经过小组讨论一定能够解决,而他们的表现也确实没有令我失望,有的学生知识面非常广,知道“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本节课的“亮点”,我觉得是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当我问到“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含有哪些精神?”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如“视死如归”、“艰苦奋斗”、“舍己为人”、“勤俭节约”等等,当问到“‘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时,全班同学一致持否定意见,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又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学说:“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还有同学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发扬长征精神,要勤俭节约,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家长、老师的期望,才能在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新课导入时教师讲得较多、新课讲授显的仓促;课堂组织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应点到领导人路线的错误上;新课讲授时与前面知识联系的不够密切,从而历史的延续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弥补。

200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