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地理>>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石漠化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3日

 资料-石漠化

叶丽钻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

  这是我国西南石漠化山区流传的几句民谣,是当地农民残酷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石漠化,这个人类至今还不能有效遏制的生态顽疾,每天都在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它成了西南各省区必须面对的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方程式一:12年吞噬22个县

  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危害和北方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生态灾害。

  中国的石漠化灾害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重庆和广东8个省(区、市),并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3省区。石漠化总面积已有10.51万平方公里,这并不包括具有潜在石漠化威胁的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目前西南各省的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每年以18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着,仅1987—1998年,12年间就净增了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22个普通县的国土面积,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方程式二:石头缝里种庄稼

  这里的庄稼地异乎寻常。石头,一丛丛、一堆堆地窜出土壤。一亩农田里,石头就占了一半还多。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间,土层薄而贫瘠,稀疏瘦弱的庄稼苗就挤着长在石缝间。

  20041122日,据《贵州都市报》报道,贵州省有45万人口需要移民搬迁,原因是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残酷的石漠化现状,成了贵州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难题。

  方程式三:石漠化等于贫困化

  何炳光一家7口人,拥有石旮旯地9亩,亩产玉米80~100kg,每年有2-3个月要靠政府救济粮为生,养4头猪,其中两头用来抵肥料钱,一头抵4头猪仔钱,另一头为全家过年用,从来没卖过猪,也不知道猪卖多少钱一斤。当问到需要政府为他们解决什么困难时?何炳光老人说:现在已经好点了,政府帮助基本解决了饮水问题,非常感谢政府,其他不敢说什么要求。

  野猪塘村是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周边山区的典型代表,村里有土地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3645,耕地面积4900亩,人均耕地1.3亩,2004年人均收入576元,因为水源极缺,村口约10m2的水塘是全村洗衣用水,由于营养过剩,水体藻类繁盛,呈现墨绿色。经当地领导指引,专家们才发现政府为解决居民生活饮水而修建的积水窖,是村里唯一用水泥堆砌的豪华建筑物

  在滇、黔、桂,石漠化和贫困基本可以划等号,凡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就是最贫困的地方。以贵州为例,全省88个县市中就有74个县市石漠化比较严重,几乎囊括了50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和20个一般扶贫县。全省32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这74个县市。

  方程式四:陷入石漠化恶性循环

  特殊的岩溶地质、地理特征是贵州成为石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喀斯特地质生态本来就十分脆弱,而加速导致石漠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则是人为活动。

  贵州多山,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当地俗语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亩平,人无三分银。一踏入贵州,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县乡公路,漫山遍野都是石漠化地区特有的景观:千奇百怪的砾石、巨石、灰石、白石,很难见到平整肥沃的土地。

  贵州省耕地面积622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3.5%,其中只有24.4%分布在坡度小于的较平整的各种山间盆地、谷地或者洼地中。为了达到农业生产和增产目的,贵州省许多县市被迫走上毁林、毁草开荒的道路,大片的坡耕地应运而生,大于2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0%,过度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山林土地的石漠化。

  研究观测表明,垦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率)的多少与石漠化进程的快慢,是成正比关系的。在贵州省土地垦殖率最高的是毕节地区,垦殖率高达46.38%,其次是六盘水和安顺地区,分别为43.96%43.04%,土地垦殖率在40%以上的有六枝、黔西和遵义等20个县()。它们是垦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

  这里的情况是整个滇、黔、桂石漠化成因的一个缩影:人口压力、耕地质量差,陡坡开垦,林草地垦殖变耕地,坡耕地水土流失,坡耕地石漠化,人口贫困……这里的人们似乎陷入了石漠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参加了9月进行的云南段的考察,他认为石漠化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交相为害,不仅破坏了当地农林牧业发展条件,而且使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对区域、流域甚至更大范围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方程求解有希望

  石漠化的有效治理是一个相当艰难和漫长的过程。人类要破坏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很容易,要重新修复就非常之难。在一位多次深入石漠化地区的专家看来,石漠化的治理情况不容乐观。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滇黔桂针对石漠化的治理工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着破解这道方程式的希望。

  希望一:朴素生态观念指导节水实践

  横跨三省的考察,所到之处大多是山石裸露、地薄民穷。然而在贵州省兴义县则戎乡的所见所闻却出乎专家们的意料。曹建华博士告诉记者,729日,考察组一行来到则戎乡时,被眼前葱绿的田园景色惊呆了。乔木、灌木和草让山头呈现出密密层层的绿色;在缓坡地带,到处培植着金银花和花椒;利用山坡坡面流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窖和水池,进水和出水均通过引水管,减少了水的蒸发。家家户户都拥有2~3个水窖或水池,在水资源解决后,则戎人硬是将昔日被称之为贵州沙石峪的石旮旯地改造成平整的水田。

  在20多年与环境、与贫困斗争的过程中,这里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保住水土就保住家园的朴素生态观念,也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希望二:专家考察研究指点治理迷津

  孙鸿烈院士有很多考察的经历,他认为在生态严重恶化地区,把水土保持搞好了,就是牵住了生态建设和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牛鼻子。实践表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统在一起抓,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

  专家们普遍认为,防治石漠化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扶贫攻坚,都必须从岩溶石漠化区的具体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综合的措施和办法,在多部门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任何一个部门或者仅仅采取单一的措施都难以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