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物理>> 高二>>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重力与重心》教学案例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8日

《重力与重心》教学案例

                                        泉州七中    沙黎晖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程实验鲁科版《物理1》的第四章《相互作用》的第一节。这章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基本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本章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等特点,强调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着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本节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深化力的概念,扩展学生的视野,学会用力的图示描绘力。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及其测量,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体会重力和重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但由于概念的抽象性,认识上还需加强;对于力的描述,初中学过力的示意图,因此本节重点是力的图示。对于重力与重心,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并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及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但对于重力的应用、重心位置的改变、重心与稳度等知识点则所知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点的穿插与处理,避免学生因旧厌新或学新忘旧。要充分体现重力的奇妙,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生活、生产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均匀物体的重心位置。

4、会用简单的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心。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重力的奇妙。

    (二)、过程和方法

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探索重心与稳度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及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验重力的奇妙,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体会重力、重心与稳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四、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知识点较为零碎,多数知识点以复习为主,重点放在新知识点的讲解与掌握,即:力的图示、重力的测量、重心位置的确定、重心和稳度这几方面。由于与实际联系较紧密,要引导学生做好动手小实验,培养实验观察及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

导入新课:奇特的力现象以吸引学生、导入新课

 

回忆、讨论所见过的现象

多媒体图片展示

一、力的描述

提问引入: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出一个力?

3、力的图示:力的图示能准确的表示出力;画力的图示前必须要选标度

 

(举例,说明)

回答: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画力的示意图:用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大体上的表示而已。

 

(练习,学生代表上前作图)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初中已学过,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而以提问方式为主线,层层深入,重点掌握力的图示的作法。

二、重力及其测量:

自由提问: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怎样?重力的方向具有特殊性,它的方向如何?

穿插讲述重力的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磅秤、电子秤)及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倾角仪)

回答:

重力是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大小为 ,式中g是比例系数,g=9.8N/kg。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让学生领略知识的应用性,激发所学即所能用的学习动力

三.重心与稳度:

1.物体的重心:研究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可以借用质点的思想——忽略物体的形状,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我们也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是集中作用在某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怎样确定物体的重心?

不规则物体呢?

举例讲述重心位置变化的应用(汽车载重,不倒翁,跳高)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位置是在它的几何重心。)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不规则薄板尝试实验。

可以准备一些胶纸、大头针或硬币,用来改变重心的位置,启发学生思考。

2.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动手实验:向“上”滚的圆锥

由实验成功的小组展示

由实验不是很成功的学生解释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圆锥向“上”滚时重心反而下降了

3.重心与稳度的生活实例:

展示走钢丝的小车模型

讨论汽车什么时候会倾倒,可以用简易模型辅助说明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第五章第三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并完成初步制作。部分学生未能提前准备,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