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德行修养的碉堡——<论语>》 高二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1日

 

德行修养的碉堡——《论语》  

 

有了美好品德的人往往是不能被打败的,他们可以不为任何有违德行的事而改变心性。这就在于他们的坚实的品德碉堡。而《论语》就是千百年来一直引导人们如何建造这心灵碉堡的建筑师,它知道这最好的材料。。。。。。  

“孝”是牢固的地基。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最原始的感恩之心。孔子曾经描述过一个人人格成长中要做的一些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中间第一个层次便是“入则孝”,当下已经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对应关系的宗法社会,那么我们又要以什么标准来规范“孝”呢?  

孔子与学生日常讨论时提到他的人格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就是让老人外在安其身,内在安其心。“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的,可真正又是易做到的吗?现在子女多重“安其身”、于是孝总能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例如:大房子,车子,名牌服饰,精美的美食等等。这样以后“孝”便成了“养”。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你竟然认为这就是孝吗?”是啊!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其实孝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总说的“孝”,是“孝敬”,是“孝顺”,它不是一个孤独的行为,而是与心“敬”,心“顺”所联系。“孝”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存在于天下大道之志的朴素的温暖的生命的起点。所以从心中敬,从心中顺,才能将“孝”自然的流露出来,其孝行才是美德。  

宰我不愿守丧三年,孔子说你心安则为之,也没什么,只能说明你不够仁,如此而已。是的,心若不诚,守三年亦是形式,毫无意义,对死者是不幸,对生者亦是折磨。那么,孝的核心道德是什么?《论语》往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至深的道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疾之忧’。”就是只有你生病时才能让父母忧虑,因为那是不能由你控制的,其余的事你就要尽力去周全,不能让长辈操心担忧。  

孔子亦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那么便不会再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恕”是坚实的城墙。  

之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流传甚广,是因为大家总在提醒自己这个道理,又总做不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说:“如心为恕”,为什么“恕”可以让孔子终身行之呢?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心同他人相比,又会比出什么呢?  

子贡自以为恕,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而孔子回答:“赐也,非尔所及也。”是啊!这不是一厢情愿能够做得到的。“恕”来自于理解,就是知道人生的无助于苍凉再去理解他人的艰辛和自己道路的远大,它包含感激之心,就是对当下的日子,身边的人都抱有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孔子又曰:“子贡方人。”什么叫“方人”?就是议论别人长短,孔子针对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啊,难道你已经贤良到可以去评论他人长短了吗?我可没闲工夫去评论别人啊!)这句话多少是责备子贡的,当让我们不能都达到七十二贤人的境界,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就反衬了自己的长处,议论他人的不幸,自己的内心就得到一种自足的宣泄,这样就远离孔子的“恕”道了。  

孔子还说了三个字:“何为甚!”为什么要较真呢?一定要那么苛责吗?一定要做得那么过分吗?是啊,你干嘛一定要抱着挑剔的眼光呢?再不行的人身上也总有一些优点,如果看到别人长处更多,那便会有一颗恕道的心,也就是珍惜所有的拥有物品,不再奢望那华而不实的东西。  

“仁”是碉堡内的房屋街道。  

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仁爱是博大的,是君子最重的使命,在必要关头,他可以杀身成仁,可以慷慨赴死,因为那是壮烈的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句就是说真正有仁爱的君子,他知道该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当然,有君子之仁的他是临危不惧的,他的勇气表现为一种阔达的气象。而那些为“义气”动不动就拔刀相向的人是勇的,却未必是仁的。  

学生原宪这样问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个人不争强好胜,不夸口其谈,不嗔怪埋怨,也没太多的欲望,那他算不算做到仁了呢?实际上,这个标准已经很高了,但孔子淡淡的说:“可以为难矣,人则无不知也。”做到这些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至于是不是到达了仁的标准,我还是不敢说。那是因为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怀,它也是人格道德的一种终极追求。那似乎“仁”是很难的,但是“仁”无非就是我们跟世界相处的一种状态,它从行为上表现出来,你克制自己不好的地方,你的心就会平和下来,一旦平和了,仁爱就会流露。其实仁很简单,事实上,孔子已经直截了当的告诉人们怎么做才算是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那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宽和恭敬的态度,温和且谦恭,拥有人格的基石——人品,信誉,还能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敏锐的察觉变化,宽惠待人。那么他是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也就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孝,恕,仁,往往是品德高尚,学识高深者的代名词,然而,《论语》告诉我们这些是可以学到的,是每个人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领悟,对自身精神的探讨,就可以展现出来的品质。  

知道吗?当今人类物质社会已进行到极致,而需要走向更文明的时代,则要运用思想文化,这样,也许我们还要到千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能量,才能更加完善自身,修身养性,建立起内心修养的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