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碑帖情韵与池水尽黑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2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以及它能陶冶性灵、提升文化素养的特殊作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碑帖与书法的重要关系,了解并掌握学习书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共设置了三个活动,教师安排前两个,分两次完成。
  活动一:教师可在前次课(上一节)布置同学将教材P10-P12隶书基本笔画的例子放大4倍左右临写,上课时带来,并准备好削尖的HB铅笔一支,拷贝纸一张,做双钩摹帖练习,旨在了解并掌握摹帖的要领,以及它与临帖的区别。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有“蚕头雁尾”的横、撇、捺、钩、折等。按照活动要求,必须客观、细致、准确,尤当留意并记住起笔处、收笔处、转折拐弯处轮廓特征,愈认真精细愈好。然后再将双钩的例字,按用笔的要求填廓,填廓时一定要带有写的意味,切不可碎笔涂描。
  活动二:关键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与正确的临帖方法。教师可从教材中前一课隶书结构规律部分选4-6字,按米字格放大至40cm×40cm左右,指导学生读帖,以期对例字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和重心关系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后,再动笔临帖。每临完一个,全班同学将所临的字与范本比较,力求自己发现问题,找出不准确的原因,再重新临习一遍。重新临习的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前面的问题。每个例字按此反复临习三至四个,然后先自评,再互评,最后教师讲评。有时间可再安排背临,背临后也要与帖上的例字进行对比。这样可将读、临、校、记和默融为一体。它既是行之有效的临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断地反思中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三:如有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如时间与条件暂不允许可推后做。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先从古代大家乐此不疲、勤学不断、苦练有成的故事和《西园雅集图》的“雅集”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一艺之成必智行两尽”,且须持之以恒。用书法艺术的功用与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书艺之美,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继而指明学习书法必须遵循的路径、方法与步骤。帮助学生养成眼到、手到、心到以及反思学习的习惯,做到眼察其貌、心究其理、手追其形,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以及与读、临、校、记、默、用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耐心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品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材料分析
    
  本课的教学材料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古代名家勤学故事中所提及的名家名作,字如其人,见字如见其人;另一部分是与“相关链接”有关的碑与帖、摩崖、造像、造像记、墓志等实物图片。旨在学生对碑帖知识有全面深入的认知。
 
  汉·张芝《冠军帖》
  张芝,字伯英,甘肃敦煌渊泉人。生平不详,约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东汉著名书法家。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唐·孙过庭《书谱》引王羲之论云:“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比,未必谢之。”唐·张怀瓘《书断》云:“案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据史载,张芝以擅长草书著称,被冠以“草圣”,而时至今日,已没有可以征信的作品留存下来了。此帖传为张芝所书,刻本,草书。凡6行,32字,刊于宋《淳化阁帖》,但后人一般都认为是唐代张旭所临写,从其面貌看,已属于成熟了的今草中的大草一类,点画飞动,字势连贯,元气淋漓,沉着痛快,雄肆狂放。

  唐·怀素《苦笋帖》
  释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幼时家贫,削发为僧。学书极为刻苦,后游迹长安,问学于颜真卿、张旭弟子,深研笔法,以草书驰誉当时。能诗,与李白、杜甫有交往。
  《苦笋帖》为怀素写给朋友的短笺,寥寥两行,可谓字字珠玑,其用笔圆转灵动,如惊蛇游龙,笔势若断还连,左右揖让,大小疏密相间,极富节奏感。
  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宋·赵佶《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此帖书于1122年,赵佶时年40岁。纸本草书。用笔急风骤雨,一气呵成,笔势险绝峥嵘,草法严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方折圆转,交相变化,富有音乐之美感。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寓意编》说:“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迹,气韵飞劲,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苏轼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其中楷书工稳中寓机警,端庄中透灵动。入笔锋颖轨迹利落,行笔圆润多姿,收笔严谨,意态自如。”草书中、侧并用,精熟凝练,于工稳中见疏朗,谨严中见自由,姿态娴雅,气息清疏。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 
  此帖用笔碑味浓郁,险劲瘦硬,结构呈长形,并且左收右放,章法布局上的处理与他其他各帖有所不同,在拉开行距的同时,也拉开了字距。为行书布白创立了一种格式。行书与其楷书风格相近,劲险刻厉,方笔折锋,“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为行书中的别调。
  释文: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唐·颜真卿行书《争坐位帖》
  此帖为稿本刻帖,刻石今存西安碑林。因是文稿故信手挥洒,一气呵成,且间有圈改笔画,自然随意,整篇更显得雄逸飞劲,元气酣畅。阮元称:“《争坐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

  宋·欧阳修行书《诗文手稿》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稿全是信笔为之,无意求工,不加雕琢,呈现出自然之美。

  清·伊秉绶隶书《对联》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此联是用颜字的笔势作隶,而结字笔画齐整,讲究空间分割的变化,撑满四边,富有装饰美感,浑厚而大气,端庄而魁伟。

  宋·陆游《自书诗卷》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写了近万首诗词,是杰出的爱国诗人。擅长书法,行、草书成就最大。但书名为诗名所掩。他临池极勤,至老不辍。曾写下“虽无颜柳工,挥洒亦忘倦”,“临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功夫古亦稀”的诗句,以表达他对书法的酷爱。他一生不得志,之所以喜欢草书,除了艺术上的追求外,也是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此卷后自题:“近诗一卷,为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瑞卿所赠猩猩毛笔。时年八十岁。”自称“草书学张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此帖笔势劲利,行草相间,颇有张、杨行草的风致。

  宋·林逋《自书诗卷》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刻志苦学。结庐隐居西湖孤山20年,足迹不及城市。性恬淡好古,高节迈俗,一生不娶,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真宗闻其名,屡赐粟帛,诏令长吏岁时慰问,卒赐谥和靖。工书画,善诗词,诗词清淡高逸,如其为人。宋·黄庭坚《山谷集》云:“林和靖笔意殊类李西台而清劲处尤妙。”又云:“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宋·陆游《陆游集》:“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林逋是北宋初期一位颇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人物,那“梅妻鹤子”之异举标榜其孤高自傲、清流自许的出世姿态,而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则表现出其对梅花高洁的喜爱和个人志向的寄托。此帖,纸本行书,书于天圣元年(1023),时年林逋57岁。用笔清瘦孤峭,字劲气清。陈振濂先生评其云:“不故作提按顿挫,不故为奔蛇走虺,笔画劲健,线条挺细,对比不求强烈而讲求含蓄,是一种袅袅如缕的韵致。”

  唐·杜牧《张好好诗卷》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子,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此卷作于唐大和九年(835),时年杜牧32岁。笔法厚重,“书欲成舞”,“深得六朝人风韵”。宋《宣和书谱》云:“作行草,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大抵书法至唐,自欧、虞、薛振起衰陋,故一时词人墨客,落笔便有佳处,况如杜牧等辈耶!”

  北魏《曹望憘造像记》
  此记是全称为《襄威将军柏仁令齐州魏郡魏县曹望憘造像》的题记。北魏正光六年(525)三月刻正书。22行,行9字,末刻一“大”字,书刻俱佳,从中可窥唐楷的身影。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
  为《龙门二十品》之一,是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因为是阳刻,故刻痕显露线条方析切削,结字紧密,真是“雄峻伟茂,极意发宕”。

  北魏《元显儁墓志铭》
  1918年在洛阳出土。石纵82厘米,横50厘米,计19行,行21字。刻于北魏延昌二年(513)。其形制独特,志上有盖,志与盖二石合成一龟形,盖上题有“魏故处士元君墓志”八字,为历代志石之仅见。此志书法峻挺清劲,锋颖秀拔,结体精整雅逸,用笔流美雅秀,字形穿插避让巧妙,布白紧凑匀整有趣。

  东汉《西狭颂》 (摩崖)
  全称《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刻,仇靖撰,是为表颂李翕修建西狭险路的功绩而刻,字大3寸许,共计20行,行20字。此碑笔法凝练而浑朴,提按明显,结字方整而宽博,书风雄强豪迈,与《石门颂》一起被称为汉代隶书摩崖中最有影响的两件代表作品。虽同是摩崖,但此碑碑石比《石门》细腻平坦。

  晋·王羲之《十七帖》
  此帖原作已毁,为宋代刻本,但仍能细致入微地体现王字草书谨严典雅的气度,方圆并施,字与字连接不多,笔短意长,气象超然。刻本虽是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料,也能保留字形结体,并粗传笔意,但无法精准地探求其用笔之妙。

  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唐摹本此帖与《孔侍中帖》连在一纸上,可证其为摹本。帖上有日本“延历敕定”三印,上下两部为斜角钤。日本的年号相当于唐德宗时代(为唐顺宗永贞元年,即805年),已历时一千余年了。故可知此帖在唐代即传入日本。勾摹精妙,再现了王羲之行书的风貌。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唐·李世民《温泉铭》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人。他雅好书法,书法师承虞世南,钟爱王羲之的书法,不惜重金,极力收集天下二王真迹,以充御府。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列太宗书为妙品,论曰:“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也。”其传世书迹有《晋祠铭》、《屏风碑》、《温泉铭》等。《温泉铭》法国巴黎博物馆所藏拓本,原藏我国敦煌石室,被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劫去。行书简装本,存48行,缺上半部分,纸尾有“永徽四年墨书”题记一行,被认为是唐拓孤本。

  唐·武则天《升仙太子碑》
  此碑行草书,34行,行66字,武则天撰写并书于圣历二年(699),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为飞白隶书。石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其书法刚柔相济,纵收得体,结字谨严绵密,体相卓然,章法疏淡,如晴空之星月,悠远旷达,‘丈夫’亦未必能有此气,唐人行书中之至精者也。”(钟明善语)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可以教材图片与课件欣赏作为导入,了解本课提到的名家和代表作,并从这些勤学有成的名家生平故事、趣事与名作赏析中,了解古代士人与书法的情缘,以及书法与我们的关系。从书法的实用和教化功能、宣泄情绪功能(抒情写意)、娱悦审美功能、修身健体功能,以及书法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书法作品是作者的性情、气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文化修养的综合写照。这些点画、线条是书家精神面貌的载体,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接着根据“相关链接”中碑与帖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详细介绍有关碑、帖的知识,以及碑、帖与学习书法的关系。
  第二课时:本课是书法学习的方法论,讲授择、读、摹、临、校、记、默、用的关系。从书法学习的路径、方法、步骤开始,用古人和教师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谈谈怎样学习书法,怎样学好书法及其重要性,根据时间可补充讲授一些更具广泛意义的临摹原则,如:1.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2.眼察其貌,手摹其形,心究其理,眼、手、心并用;3.心悟不厌精细、手运不忘熟练;4.先仪骨后追精神;5.先专宗一家,后博采众美;6.工夫靠磨炼,悟性是关键;7.初学不可有我在,终则不能无我在;8.明取舍、知性情、晓通变。让学生了解临帖时如不先读帖后校帖,则得之甚少,事倍功半。教师对临写的例字边分析指导,边示范读、临、校的方法,然后开始指导学生临帖、校帖,并开展自评、互评活动以及教师点评。使学生学会临摹的方法,获得读、临、校的体验;提高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渐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准的模仿能力,以及高超的表现能力,养成细心观察(发现寻找例字的各种特征、规律)、认真核校、反思、不急不躁、细心、耐心并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