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光与色的描绘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7日

教学目标

正确地认识光线(自然光与人工光线),摸透它的变化规律,分析各种光线条件并熟练地加以运用,能用光线构图、造型;了解色彩的属性和色温变化;综合运用光线和色彩表达感情。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有两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有不同要求。活动一的作品要求能呈现出一天内不同时间及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画面上要有明显的日出、日落、正午的色彩特征,有明显的季节色彩特征。建筑物上是否可看到光线照射的痕迹,也就是受光面与背光面及阴影的变化过程。

活动二的作品则要求有明显的色彩倾向,给人某种情感暗示。可用多种方法渲染色彩气氛,如:用有色灯光改变固有色;用对比色改变原来的情感传达;用大光圈虚化细节,调和色彩,强化色彩的表现等等。色彩暗示越强烈,作品就越成功。

活动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光线的微妙变化。
2.以一处熟悉的建筑为主体,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季节进行拍摄。
3.要求学生分析由于光线变化在画面中出现的各种色彩变化。
4.比较它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总结拍摄经验。

不同季节的拍摄计划也许太难实施。我们可以先考虑一天内的短期计划。建议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约好组员到学校或者在家里的阳台等地点拍摄。选择好了拍摄地点,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要拍摄一天,所以要选择安静、人少的地方。这样你不会受到别人干扰,也不会干扰别人。比如,在路上拍摄就会拦住行人过路,还会有危险。家里的阳台是最好的地点,只要架好三脚架就行了。你可以边拍摄边做其他的事,隔一段时间来按快门就行了,这样就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充分利用了时间,还不怕“下雨”这情况。当然也不要忘了在各组员家选出一个最好观察建筑并取景的阳台。建议取景的时候,前景不要太杂乱,最好是前景空旷一点的环境,主体建筑可简单一些,块面清晰一些。

不同季节的长期计划也不要放弃。可以做如下的前期工作:在相册里贴上照片,如果是在春天拍摄的就记下“春天拍摄”的字样,并留出另几张照片的位置,空出的位置在下面写上“夏天拍摄”、“秋天拍摄”等字样。每次翻看相册时就会提醒你完成下一步的计划。尽量不更换拍摄对象,这样可成为一系列的照片,以便作比较。

活动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运用色彩的象征性,表达摄影作品的主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客观世界中的色彩。色彩常常蕴含某种暗示,各人对各种色彩的体会都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绘画展览等,专门研究色彩的表现力,但是不要做色彩的定论,如:黑色象征恐怖,白色象征纯洁。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去研究某一种色彩,如:红色的联想,以红色为主体,拍下它在各种环境下的影像。

分析红色:构图中的位置,面积的对比关系产生的效果;与其他彩色对比、综合产生的效果;运用到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如进行红色建筑、红色丝绸等的分组,进行拍摄活动。可以建议学生收集有关的摄影作品,以便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

教学基本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光与色,结合教材图文,与学生一起讨论光与色的关系,了解摄影的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光与色的。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看摄影家如何捕捉每一道光和每块色彩,感叹摄影家的高超技术和他们对精彩瞬间的把握能力,产生对身边事物的拍摄欲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拍摄活动,让学生凭自己的感受,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体会摄影艺术的独创性。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第19~22页主要讲解光线,第23~26页以分析色彩为主。
光线部分分两个知识点:教材第19~20页,讲自然光及光的方向性;教材第21~22页,讲人工光线。

光是摄影的灵魂,没有光就不能获得影调和形象,摄影艺术是用光来描绘的。教材第19页的摄影作品展示了光线的造型能力,对环境气氛的渲染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有着重要意义。欣赏这些佳作,使学生产生联想,内心受到触动,激发创作热情。

教材第20页从理论层面分析光线,学习光线的变化规律。日常的光线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教材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观察光线,感受光线,运用光线。所有的光,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室内光,都有其特征:1. 明暗度。明暗度表示光的强弱,它随光源能量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2.方向。只有一个光源,方向很容易确定;如有多个光源,诸如多云天气的漫射光,方向就难以确定,甚至完全迷失。3.色彩。光随不同的光的本源及它穿越的物质的不同而变化出多种色彩。自然光、白炽灯或电子闪光灯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而阳光本身的色彩,也随大气条件和一天时辰的变化而变化。

光的方向性。摄影中最常见的两种光线条件,是直射光与散射光。教材重点讲解了直射光。直射光线的特点与效果是:有明显的光线方向性,并有明显的光影;景物有明暗对比;不同的光线方向,物体有不同的明暗配置及形态表现。按方向的不同通常分侧光、顺光、逆光等。教材中都有范例配合主体文字。教材第20页的《世界杯之波》表现的是世界杯已波及山村,孩子神态有趣,逆光拍摄,补光使人物正面层次有清晰交代。

散射光的特点与效果:没有明显的光线方向,没有光影;照明均匀,明亮程度都一样;景物表现为各细部都有所见,中间层次比较丰富,但影调显得平淡,景物层次不清。物体由于没有明暗的变化,立体形态不鲜明,在构图上有平铺直叙、柔和、细腻的表现效果。教材第20页的《小背篓》就是一张典型的散射光摄影照片。而直射光和散射光混合的明亮的阴天,天空中有薄薄的云彩遮挡住太阳,是公认的最佳“拍照天气”。

教材第21页的摄影作品让学生欣赏人工光线的丰富多彩,特别讲到了现场光。摄影有“纪实性”,不像绘画可以任意修改。利用现场光和现场性的构图,虽然不是精心布局的,反而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朴素而真实,更接近生活。现场光的特点是:1.使用测光表对强光部分或中间色调部分测取读数,而不是对阴影部分测取读数。2.在照片上,阴影部分呈现黑色。利用现场光进行拍摄时注意光源效果要能体现主题。在暗弱光线下拍摄,根本不可能把最暗的阴影部分、中间色调部分直到强光部分的细节都记录下来,通常是阴影部分的细节被忽略。在拍照前观察被摄体时眯上眼睛,这样可以“忽略”掉阴影部分的细节,让你了解照片最后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

教材第22页主要让学生了解闪光灯的光线特点,以便正确使用闪光灯。一般闪光灯是配合标准镜头拍照的,有的闪光灯可调整发出光束的角度,以适应不同镜头的用光需要。闪光灯的光线特点是:光线亮度高,方向受拍摄者控制,光线颜色与晴天正午的日光相近。闪光灯的有效范围是有限的,要根据配套的说明书来使用。

教材第23页用色彩主题来构图,利用光的色温变化来营造气氛。摄影家将自己对景物的主观感受,通过构图、用光、用色等摄影手段进行处理,将自然形态转变成艺术形态,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色温。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度量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根据Max Planck的理论,将一具有完全吸收与放射能力的标准黑体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光度亦随之改变;CIE色坐标上的黑体曲线显示黑体“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色彩变化过程。黑体加温到出现与光源相同或接近光色时的温度,定义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度,称色温,以绝对温度K(Kelvin,或称开氏温度)为单位(K=+273.15℃)。因此,黑体加热至呈现红色时温度约为527℃(即800K)。光色愈偏蓝,色温愈高;愈偏红则色温愈低。

教材第24页是区别色彩的冷、暖色调,创造性地运用色调的倾向,而不受固有色的限制,结合特定的场景来传达情感和意图。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色彩,帮助学生分析色彩与人的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

教材第25~26页的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周剑生拍摄的巨石阵(这是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呈环形排列的巨石遗址,直径均为29.6米,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以蓝色的冷色调为主,带我们进入静谧、神秘的异国。整幅画沉浸在蓝色的夜色中,一轮圆月打破了这种沉寂,那明亮的一点白光与蓝色产生强烈对比,吸引观者的注意,但画面中的主体并不是这点光亮,而是在月亮照射下的古遗址,与夜色融合在一起的巨石造型,特有的粗糙表面所呈现的细微的影调变化,让观者感叹,让观者停足,耐人寻味。
在自然光的环境下,一天之中色彩有变化,不同气候、不同季节色彩也有变化。老师应激发学生去观察,去探究,使学生产生拍摄它们的愿望。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用2~3个课时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光与色彩完全分开来讲,光与色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可以偏重于讲光线或偏重于讲色彩。当然,构图也是全单元的一个要点,教师可以在分析作品时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在彩色摄影中,色温是要强调的问题。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被摄体色彩的真实还原程度,如日出或日落时色温较低,拍摄的照片往往会偏橙红色。

本课在教材第19页的“思考与交流”中就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光线的颜色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关系?当用红色灯光照在红色物体上时,会怎样?教师开始可以让学生去找答案,最后可以通过实验,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

从纯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但它能通过对不同波长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等,显示出光源色中的某一色彩面貌,即物体色。形成物体色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光照及物体对光照的吸收、反射、透射现象,另外决定物体色性质的还有物体的分子结构、物体的性质、光线的性质、物体表面特征、观者当时的心情因素等,但光源色是决定物体色形成的第一要素。一般情况下,物体色的形成都是指以日光光源即全色光(白光色)为前提的,否则,物体色的显现就会非常不同。例如,在全色光(日光)下,我们看到红旗是红色的,这是由于红旗表面吸收了除红色之外的其他色光,而主要反射红色光所致。又如红旗在红色光中会显得更红,在黄色光下为橙色,在蓝色光下为紫色,在绿色光下则显出黑灰色来,这是因为红色表面没有红色光可以反射且把绿色光吸收掉,因此呈现黑灰色。

一般在白光照明下,物体呈现固有色,在非白光照明下,随着光源的色温变化,物体会有不同的色彩表现。如蓝色物体,在红光照明下表现为紫色;红色物体在绿光照明下表现为黄橙色等等。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由于受反光的影响,也会有变化。如在一个墙壁粉刷为黄色的房间里,室内的物体都蒙上了一层黄色,从而改变了固有色。由此可见,光源色及光源照度是物体色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光照相关的问题。如:白纸上的红色污点,在下列何种光线的照射下,最不易被发现?A.蓝色光线;B.白色光线;C.绿色光线;D.红色光线。

详解:在蓝色和绿色光线中会产生深色点,在白光中则看得更清楚,惟有在红色光线中会被模糊。

教材第23页提到了色彩与构图。在构图中,色彩也有主次,即色块的面积大小及以什么色为主导色调。如教材第25页《夕阳归途》、《晨光中的雪雁》画面以红色的暖色调为主,又有红与黑的对比,物体忽略了细节,成剪影效果,使得画面颜色很鲜明,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摄影作品时,应要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着手:从感受、主题等方面做感性分析,从构图形成、色彩光线处理等方面做理性分析。有些摄影作品还有作者记下的见闻或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一同分享,拓展自己的见识。如摄影活动时间较长,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写好计划,协助学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