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在“无我”中追求“有我”

录入者:cgy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5日

在“无我”中追求“有我”

——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意识

 

摘  要  许多语文教学设计由于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反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容易成为教师表现的舞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最好的教学设计,要有生本意识,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我  无我

 

许多语文教师恐怕都有这样的一种备课体验:面对每一堂文本解读课,既要考虑确定文本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如何把课堂上得精彩。但殊不知,这兼顾二者以求完美的备课思维,却可能影响教学设计的效果。它并非最佳的备课思维。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环节,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会想着如何把这堂课上好。把一堂课上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教师的课上得精彩,如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课堂教学形式活泼等等;一是实现教学目标,即实现教学预期规划设计所要抵达的目标。毫无疑问,好课的标准应该是课上得精彩而又能抵达教学目标。

那么要实现一堂好课的目标该怎么备课呢?一味想着把课上精彩的备课思维,备课中处处“有我”,显然是不可取的。带着“有我”思维进行备课,教师很可能会把备课注意力放在课堂上的“自我”表现上,总想着通过“我”的作用,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活泼,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一旦在备课意识以“我”为本,他在教学设计中就容易出现过于重视追求课堂效果或教师的自我表现状态,而轻视或弱化的对教学目标的追求,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最有效达成。

那么是否兼顾课堂表现和教学目标的备课思维就是最正确的备课思维呢?其实不然。从表面上看,教学既要有趣又要有的(目标),教师带着兼顾二者的备课思维无疑是正确的。但事实上,这样的备课思维同样存在着欠缺。其问题还是在于,教师在这备课过程中始终念念不忘“我”这一主体在课堂中的作为意识。这里的“我”不是指备课主体的教师,备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师的真我思考;而是指在课堂上追求自我表现的教师主体意识。一个教师带着“我”在备课中寻求课堂的作为时,就可能影响了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持有的最纯粹的备课思维——“无我”备课思维。所谓的“无我”备课思维,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切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上,而不是想着自己要在课堂中如何表现来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无我”的备课思维出发,教师在备课时,心中的目标就是文本的教学目标,如知识、思维、能力、价值观和学科素养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兼顾课堂精彩和教学目标的备课思维就是一种“有我”备课思维,因为备课中“有我”意识的介入,教学设计往往就不能保持只为实现教学目标的纯粹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那么,“无我”备课思维有何可取之处呢?“无我”备课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思维理念。以此理念备课,就意味着教师在整个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把实现教学目标放在首位。教学目标成为了备课的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当教师凝神于目标这一核心,开展积极思维,可能就会在备课过程中产生更多更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想。这些设想可能包括或是无趣但却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是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或是离开课堂转而进行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等等。因为离开了教师教学中的“我”这一个中心,教学设计的方向和思路可能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教育的视野和空间也由此得到了大大的拓展。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有“我”这一“课堂主体”存在时,教师的备课思维可能就会受到限制,因为有“我”的课堂无论多么生动,反复多次,它也就可成了一种固化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为了顾及课堂中的“我”与课堂的有趣性,就必须要在课堂的一亩三分地里不断换花样,久而久之,这种有局限的备课思维变成了教师备课的困境,而人陷入困境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如何突围,而这个突围的志向可能恰恰是自我的课堂表现,这样,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中把目光放在了课堂效果的追求上,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甚至会犯“明明没有的东西,因为心里有,却看见了”[1]的错误,即在文本分析中,强加了自己的不正确的主观认知,其结果就是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即“有我”)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问题,但教师的“有我”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他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所有教学设计和活动都是教师“有我”的一种行为。但这“我”是教师作为设计者的“我”,而不是在教学活动中强化了自我意识的“我”。因此说,教学设计的“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教师是以生为本出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发挥的主导作用,这样的主导性,是教育教学中教师价值的体现,是正确的。但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强化了课堂中有“我”,那可能就会有问题。这样的“我”过多地介入课堂教学设计,就有可能影响到教学目标中对教学之“本”的思考。

也许有人会说,“无我”的备课思维是不是就影响到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其实并非如此,“无我”备课思维是备课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影响的是备课者教学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事实上,任何一种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我们所排斥的是课堂中的“有我”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不排斥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无我”而更专一于实现课堂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追求,教师们有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调动教学气氛,以实现教学目标。 

为什么语文学科需要特别强调这种以生为本的“无我”备课思维呢?这种思维不是所有学科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吗?这种备课思维的确是各个学科都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无我”备课思维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更具意义。理科学科教学和文科中的政、史、地等科目教学,它们往往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每一个单元都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其中心目标是明确的,其所有备课行为基本上也是冲着教学目标点去的。语文学科虽然也有单元目标,但它是通过同类文本的教学来实现的。而每一个文本都包含着多种的教学价值,可以有多个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系统的学科教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单元目标要求确立每一个文本的教学目标。当以“无我”备课思维进行备课活动时,教师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文本的教学目标而努力的,所有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但当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有我”, 他可能就会努力地寻找文本中的各种可讲点,比如说文本中自己特别有感悟的地方,或文本中可以拓展到文本以外相关知识的地方,或文本中可以让自己施展表演才华地方等等,一旦教师的精力集中在这个方面上,他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弱化本单元或本课文的教学目标。虽然说解读文本的任何一方面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但这样不安规划进行教育的行为,偶尔为之,无伤大局,若长久以往,就会影响的语文教学的系统性,“现在的单元教学体现了系统论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它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2]。如此一来,必将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的文本教学不仅仅只是教授知识,还应该教授思维方式,当一种为了追求精彩而不顾目标的随意性课堂不断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其授课的思维方式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样,当教师过于在强调课堂中的自我的时候,也可能弱化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

“无我”与“有我”的关系,事实上是“技”与“道”的关系。“技”与“道”孰轻孰重,历代学者都很清楚,一般都是重“道”轻“技”,这也是传统语文教育认知的精髓[3]。“无我”的备课思维追求的是“道”,它让语文的教学更加的纯粹,它是一种体现生本意识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走向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更能够体现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为主导者的“真我”风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2]尹道恩.求思集[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3.

[3]潘新和.语文:人的确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本论文发表于2017年2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