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赤壁赋》备课札记

录入者:cgy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2日

《赤壁赋》备课札记

                                      泉州七中  陈国杨

                               

题记:这是一份《赤壁赋》的备课心得,也是教案的一部分。在学习《赤壁赋》过程中,我只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课文是由同学自己提出课题,分组进行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而我,是以一个学习者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学习过程(含阅读书籍、上网情况、研究思路等)并展示我的学习成果。以下文字便是我的学习成果展示。

 

下面,让我来谈谈我在学习《赤壁赋》的一些感受。也算是展示我的学习成果吧。

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大家看完这个片断,心理有什么感想呢?可能有些同学会被影片中恢宏的场面所吸引,有的同学会被剧中人物的慷慨悲歌所感动。但有一点,我们是相同的,那就是片中的内容让我们的思绪飞扬,飘到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对历史的缅怀是人的一种情结。我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有两个人物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徘徊着,挥之不去,招之即来。他们是谁?是苏轼和曹操。我忽然想到:苏子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脑海里也一定不断闪烁着类似于我们所看到的电视画面,而我,在读《赤壁赋》时则闪烁着两个画面,一个是“宴长江曹操赋诗”;一个是赤壁月夜苏子感怀。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知道卞之琳有首短诗题为《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里,我们不妨改为:

你(苏子)在舟中思慕曹操,

我们在这里思慕你,

曹操牵动了你的情思,

你牵动了我们的心弦。

由此,我想到要解读《赤壁赋》,“横槊赋诗”这个画面内容文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横槊赋诗”已经成为后人缅怀三国文化的一种历史情结。就如荆轲刺秦故事之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曲悲歌,声穿千古。到了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在易水送别友人时,脑海里就回荡起了它的声音,其心戚戚焉,于是赋诗一首《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我们不也可以说,刀光剑影虽已了无踪迹,鼓角铮鸣声犹在耳。“横槊赋诗”是曹操为后代文人点燃的一把智慧之火。而苏子接过了这把神圣的火炬,用它照耀着华夏文明,其时、今天乃至未来,每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它那充满灵异的光亮和怡人情怀的温度。

熊熊的火光中,我们看到:

同是一个叫赤壁的地方,同是月出东山之时,江山美景,情脉相融,苏子之情思与曹操之慷慨进行了跨越时空的链接——于是有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致;有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惆怅;有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那种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伤。

同是有限的人生,同是一样的渺小。无论你曹操曾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金戈铁马,豪情万丈,是何等的气魄;还是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我苏子与客,山夫野老的生活,是如何的平凡。而今而后,而又安在哉?所谓“大江东去,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之须臾”这个与世俱来的生命话题他们必须共同面对。

几乎人人都会担心总有一天要失去所拥有的东西;都会害怕看到繁华过后转眼又是荒凉。名誉、地位、权力、财富都不能挽留;最爱的人也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人一旦想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将终归于无,就会生出空虚无常之感,产生焦虑不安之情,就像贾宝玉听了黛玉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不经想到林妹妹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岂不是让人心碎肠断!当时就痴了。

把生命视如镜中花、水中月,仿如过眼云烟。英雄豪杰的一腔慷慨悲歌,文人墨客的满怀伤春悲秋,莫不为此。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是曹操心态的写照。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又何尝不是康熙的心声?

面对无可回避的人生话题,苏子当何去何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如此人生态度,积极乎?消极乎?有人说,这是一种敢于直面生命短暂的洒脱和善于享受生活赋予的快乐,积极的;也有人说,那是一种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和看破红尘的心态,消极的。还有人说,诗人消极之中含有积极豁达。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正如生命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一样,我们追寻的不是苏子现状,而是苏子赤壁情怀如何凝就的过程。

林语堂在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里如是说:“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能够得到一代文学大师这样高的评价,我们无需对他的高尚品质做出任何的怀疑。
《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然而,带着乌台诗案的累累伤痕,远离繁华,一脸沧桑,阔别亲友,爬山涉水,历岭跨河,一路风雨一路歌,苏子向黄州走来了。仕途的磨难,无端的横祸,郁愤之情,岂能如挥衣袖,去埃落尘?虽把酒临风,而不免当为之愀然。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踏上黄州时的彷徨——孤苦凄凉,惊魂未定。但不肯随枝而栖,甘受寂寞,却显出了他的坚忍,他的高洁。
苏子不幸,命运无情。可喜的是,今夜赤壁,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清风如此轻柔,大自然抚慰了苏子那颗曾经伤痛的心,在这里,他找到了最好的心灵疗养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这就是苏子的真性情。

中国人的意识里有两个月亮,一轮高高地挂在天空中,一轮诗意地放在心中。于是,空中之月便牵动着人的心魄。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皆因明月而起,竟为大家。“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明月激活了他的灵感。是明月给予了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思考。苏子之于明月,非是师友,而是彼此倾心相慕的恋人。明月,这个苏子心仪的美人,寄托了他心中的无限理想。居庙堂而忧其民。处江湖而忧其君,不识风情的范文公把苏子心中的秘密一语道破。“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不正是苏子心中的明吗?

绵绵无穷尽的长江就在脚下,舞蛟泣寡的悲凉箫声不绝于耳,多少英雄豪杰如云烟幻灭于眼前,非铁石心肠者而不能堪,而况一位温柔敦厚的诗人。纵然能参透宇宙玄机,纵然能谈笑于死生之际,无奈苏子多情,华发早生。

诗人气质,命途坎坷,明月美人,英雄苦短;演绎出了苏子的赤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