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祭十二郎文》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5日

《祭十二郎文》

(一)韩愈简介 

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 写得很有说服力 ,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二)课文分析 

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三)鉴赏: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抒怎样之情? 

1、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 、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 .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却早早地绝了后,你那么纯正聪明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却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