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六国论》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5日

《六国论》

(一)文学常识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北宋(朝代)散文家,与其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课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权书》

(二)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餍                     与秦相较:倘

2.词类活用

①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礼待(名作动)

割,以趋于亡:天天地、月月地(名作状)

不赂秦:坚持正义(名作动)                          

④始祸焉:招致(形作动)                          

⑤李牧连之:击退(连作动)

3.文言句式

①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

③洎牧以谗诛:被动

4、古今异义

①至于颠覆 :古,灭亡;今,翻倒,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③思厥先祖父: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爷爷。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智商和能力

⑤六国破亡之故事:古,先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吸引力。

⑥后秦击赵者:古,连续两次;今,又

赂秦耶:古,全都,一概;今,率领

5、一词多义

①之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B.秦以攻取之外:以(助词)                   

C.子孙视之不甚惜:它,指土地                   

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指土地;他们,指赂秦之诸侯国                    

E.此言得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F.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舒缓语气                    

②以

A.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B.秦以攻取之外:用、凭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D.举以予人:来                     

③兵

A.非兵不利:兵器                    

B.斯用兵之效也:军事                    

C.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④故

A.六国破亡之故事:旧有的、原先的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                    

⑤始

A.始速祸焉 :才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得:起初

⑥亡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丢失,丧失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⑦暴

A.暴霜露: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⑧终

A.终继五国迁灭:最终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⑨为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B.邯郸为郡:成为                    

C.以荆卿为计:作为                    

(三)翻译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它实际上要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实际上也要多到百倍。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四)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解释下边加点词: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如果这样)

(2)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抵挡、面临)

(3) )以二国秦。(舍弃、委托、对付)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挺身而出)

译文: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